IPO量增“入场券”难得 投行龙头抢先机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共计有438家公司完成IPO并登陆A股,首发募资总额2301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均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在双量齐增的背后,过会率持续的走低已引起了投行人士的关注。
数据显示,2016年、2015年和2014年的IPO过会率分别为91.14%、92.28%和89.34%,而2017年全年IPO审核通过率仅为79.33%,相比于前三年有所下滑。分析人士指出,当前过会率的下降实为监管审核趋严的决心体现,从而切实保证上市公司质量。此外,保荐机构也需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和责任心,重回“保荐”本源。
A股“入场券”发放收紧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中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IPO发行数量最多的一年。数据显示,2017年沪深两市共有438只新股完成发行,同比增加92.95%。其中,主板公司216家,募资总额1376.55亿元;中小板公司共81家,募资总额共402.69亿元;创业板公司141家,募资总额521.85亿元。此外,尚有26家公司IPO审核通过但尚未发行,预计募集资金236.43亿元。
另一方面,据数据统计,2017年发审委共审核498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380家通过审核,全年IPO审核通过率为79.33%,相比于此前年均90%的过会率有所下滑。尤其第17届发审委上任之后,至今共审核了41家公司的IPO申请,成功闯关的企业仅有21家,未通过17家,另有2家取消审核、1家暂缓表决,通过率为51.22%。2017年11月29日的单日IPO审核“团灭”事件,再次确认了上市门槛提高的事实。
上海一投行人士杨海(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过去企业IPO排队时间较长,所以通常券商会提前预留出半年左右的排队期,这样企业相对会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规范自己业务。然而现在审核速度加快,IPO项目上报六个月即可完成审核,使得不少拟IPO企业措手不及。由于一旦上会审核不通过,企业通常要经历半年的自查期,且二次上会的企业相对来说更容易受到发审委的特别关注,因此,一些企业开始想办法延缓上会时间,务求一次通过。
根据2017年12月7日证监会发布的监管问答,以往因发行人更换律所、会计师事务所,或变更机构保荐代表、签字律师、签字会计师而导致的中止审查都将成为历史,以杜绝发行人故意利用中止审查规则而调节、延缓上会时间的图谋,大幅提高审核节奏。
换言之,对于那些过会信心不足的企业来说,现在要么硬着头皮上会,要么只能撤回材料终止审核,人为调整上会时间几乎不可行。“有些企业以前巴不得使劲儿往外宣传自己业绩怎么好,现在紧赶慢赶想要在上会前好好把各种问题‘犁一遍’。”某保荐机构人士告诉记者。
实际上,不少自忖短期无法过关的拟上市企业已默默撤回了资料。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122家A股IPO排队企业终止审查,其中2017年11月以来就有44家企业撤回资料,占比超过全年的三分之一。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创业探索/阅读:20 -
2013 年度科技人物:Elon Musk
创业探索/阅读:15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