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货币政策框架加速转型 探索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

美丽说/2017-11-27/ 分类:创业探索/阅读:
货币政策框架加速转型 探索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周琰 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货币政策框架逐渐从传统的以数量型工具调控向更多借助市场价格调控转变。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努力畅通货币政策 ...

  货币政策框架加速转型 探索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周琰

  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货币政策框架逐渐从传统的以数量型工具调控向更多借助市场价格调控转变。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专家表示,具体而言,就是要推动货币政策转型,提高央行的市场利率调控能力,完善宏观审慎监管。

  货币政策调控框架逐步向以价格型为主转型

  央行不断创新调控方式,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央行运用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推动了融资成本降低和金融效率的提升,促进了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经验可知,随着金融活动日益扩张和复杂化,货币和金融总量数据越来越难以充当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中间目标。有业内专家表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就是要从数量型调控为主逐步转向价格型调控为主。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金融活动在深刻变化,货币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资金供需两方面都需要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表示。

  梁红进一步解释称:“从银行负债端看,银行理财、同业业务等的发展使得银行总负债和M2增速之差在过去两年呈扩大趋势;从银行资产端看,资金委外等业务的快速扩张使得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不断攀升,而这之外还有规模庞大的表外业务。非银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创新活动的发展使得M2、信贷和社会融资等数量指标越来越难以全面反映融资条件,而且变得难以操控。”

  “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成功转型,意义重大。这将使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更加与时俱进和适应现代金融体系发展,也将使央行通过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综合运用,更有效、更精准、更直接地实现政策目标,并实现价格型和数量型调控工具的优势互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框架处于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型中,着力发展利率市场化,理顺市场机制,建立良好通畅的利率传导机制,同时,辅以常备借贷便利(SLF)、PSL等创新型政策工具,是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

  央行利率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过去两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利率市场化。

  据记者梳理,在利率市场化完成的国家,利率调控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美联储、日本央行为代表的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的传统利率调控模式;另一种是以欧央行、加拿大、印度为代表的利率走廊调控模式。不论是哪种调控模式,都包含着两个关键变量——关键政策利率和市场基准利率。

  “随着利率管制的取消,央行需要通过政策利率引导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利率,建立起价格型的货币政策框架。”连平称。

  货币市场利率是货币政策影响长期利率的必经通道,但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期限结构尚不完备。随着货币调控方式的转变,疏通利率传导渠道的举措也在积极推进——2015年6月,央行推出大额存单;2015年10月,3个月期国债开始发行。业内专家表示,这些措施丰富了货币市场工具,有助于提高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完备性和有效性,促进货币政策传导。此外,债券市场的扩容、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也有利于政策信号向债券利率和信贷利率顺畅传导。

  宏观审慎体系进一步完善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被各国广泛重视。“从逆周期的视角看,宏观审慎管理是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以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很好地补充了正在转型中的货币政策。因此,在中国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的存在,在防风险层面极大分担了货币政策的重担。”沈建光表示。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阐述对“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理解时表示,“双支柱”指的是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国际金融危机前,主流央行的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稳定物价是政策目标,对防止高通货膨胀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价格稳定并不代表金融稳定。危机前美国物价稳定,但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市场行为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跨市场风险传染性较强。因此,只依靠货币政策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还不够,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宏观审慎政策就是对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对症下药”。

  易纲进一步表示,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保持币值稳定,二是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我国较早就开始探索实践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积极稳妥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另一方面着力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据介绍,宏观审慎框架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在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要求金融机构“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扩张速度要与经济发展、资本金相适应;2016年,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纳入管理,从7个方面约束金融机构,实施逆周期调节。二是将跨境资本金流动纳入MPA。三是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核心是形成因城施策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金豪资讯科技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7 金豪资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