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产业革命到来 珠三角将协同联动发展
“路通了,广州四大核心创新平台资源就通了”
广深科创走廊广州段要打造四大核心创新平台,专家建议尽快完善快速交通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
来源:南方都市报
奔向中国“硅谷”之广州
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珠三角诸城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具挑战的时代。能否抓住转型的窗口期,搭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快车,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一流创新型湾区,事关广东能否进入全球创新型地区先列,为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强大支撑。
今年9月底,广东出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一条跨越穗莞深的180公里长廊———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横空出世。它将成为打造中国“硅谷”的生命线。在未来30年后的展望中,这条科技创新走廊,不仅要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还要具备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向往的最具魅力的人居环境,并推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球领先的科创中心。
使命重大,道阻且长!虽然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与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具有明显共性特征,均位于世界著名大湾区,具有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均集聚了创新型大学、研发机构、创投基金等创新要素;均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态本底,但对标全球知名创新区域及国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仍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
今起,南方都市报推出“中国硅谷之路系列报道”,通过走读创新核心平台和节点、深度对话、打造科创指数等多种形式,汇聚产学研各界深思和远见,为推动广深科创走廊的发展添一把媒体“智动力”。
开篇,我们将目光定格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其中一极——— 广州。
在广深科创走廊的“十核”中,广州占有四席,与深圳相当。四个核心平台既有教育科研创新功能突出的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又有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成效显著的广州科学城,还有涵盖了聚焦于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互联网+”产业等未来科技创新关键领域的中新知识城和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而分布在它们周围的13个创新节点也布局均衡,服务类、制造类、研发类节点齐备。
但如何打开格局,如何吸引巨额的产业资本青睐,吸引更多科创人才在这些地方扎根、开花、结果,这是摆在地方政府和企业面前的第一道课题。
回流
重新拥抱广州的大学毕业生
“80后”魏剑夫,2009年从中山大学毕业。4年后,他从深圳回到广州,希望将大学时萌生的双创计划,能在梦想开启的地方生根发芽。
过去的4年,正如《规划》所言: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深高新技术产业带已初步形成,出现了如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创新、广汽集团、广药集团、金发科技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奠定了广东打造中国硅谷的基础。这些科技龙头企业也成了许多年轻人追逐双创梦想的动力。
让魏剑夫印象较深的是,大学毕业后,以腾讯、阿里巴巴等IT巨头牵头营造的科创热正浓,他也忍不住下海成为了一名弄潮儿,放弃了深圳华为的工作,与人合伙成立了一家名为“掌贝”的店铺智能营销公司。
从广州到深圳,再从深圳回到广州,创业后的魏剑夫,许多时候奔波在广深科创走廊的两端。多年来,时不时听到业内会对比广深两城的技术研发和科创氛围。
为什么要回归广州?魏剑夫解释,和任何行业一样,双创也要有一个圈子。他毕业于广州,该公司6个合伙人中4个人也毕业于中山大学,所以彼此的朋友在广州会多一些。此外,和熟悉的人合作,对于产品和公司运营理念,也更容易沟通和产生共鸣。
201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的“90”后杨晓鸣,在深圳工作过一段时间后,也在今年回到了广州。其公司深圳知客来智能有限公司落户到了南沙的香江集团独角兽牧场加速器。对于重回广州,他也以“圈子”为例加以解释,“深圳科创氛围浓郁,但是竞争也激烈,而且‘友商’很明显”,这意味着圈子内的部分客户关系已经较早建立,像他这样的双创新人,想打入进去并不容易。
其实,谁都知道,要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人才至为关键。在业内看来,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或是东莞,科创发展路径和而不同,各有侧重。而《规划》也给这三座城市指明了道路:广州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质,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枢纽;深圳发挥新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先行区;东莞发挥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作为全省高校集聚的省会城市,人才回流自然是广州所期待的。今年,广州多个区都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希望聚拢和留住本地和外地人才。
综合今年广州黄埔区、天河区、海珠区、南沙区的人才政策发现,多区人才政策几乎都覆盖从资金、房子、人才“绿卡”等多个方面。单从资金看,各区还掀起了抢人“大赛”。比如在安置费上,黄埔区和南沙区不分上下,都给出最高10 0 0万元的安家补贴。
聚流
打造孕育创新企业的“鸡蛋壳”
但身为公司C O O的魏剑夫,似乎更关心城市创业环境对企业发展的深刻影响。他说,年轻人在追逐梦想时,会格外看重一座城市的开发程度,和这座城市对待新兴事物的眼光。
2013年起,魏剑夫及合伙人要给公司融资。一开始想在广州找投资方,可公司迎来的三轮资本融资,投资方主要来自北京和上海。
魏剑夫们所需要的融资环境,也是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要着力的一点。《规划》已重点提出,要“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其中,特别提到了科创“钱袋子”的问题。《规划》指出:要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加快省级政府性基金整合,组建大型科技创新基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要培育壮大创业投资人群体,重点发展天使投资。还要规划建设一批基金产业园、基金小镇或股权投资基地。加强与综合实力领先的创业投资机构开展合作,带动区域创业投资发展等。
但是,科技创新的成果化,仅有金融的支持是不够的。在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刘江华看来,现在广州在打造总部经济,其实很多总部经济就是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是否选择来这里,就要看是否有整条产业链及政府对待新兴产业的态度。后者体现在政府能否提供一个好的舞台。
从《规划》可以看到,刘江华眼中的好的舞台,政府正在全力打造中。为此,《规划》对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提出了“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概念。“十核”即是十大核心创新平台,广州占了4个,包括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除此外,广州还规划有13个创新节点,其中5个是研发类创新节点,3个是制造类创新节点,5个是服务类的创新节点。
交流
创新平台“集聚带动、协同联动”
钱有了,平台也有了,是不是万事俱备了呢?但现实并不是这么简单。要孕育一个创新生命体,还需要规划出研发和产业集聚区外,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魏剑夫说,自创业以来,他切身体会到了广州在补科创短板。如多个区都愿意花重金吸引高端企业和人才落户。“给钱支持企业发展肯定是好事,但对企业来说,更需要一个资源互通的配置平台。”他举例,比如自己有核心技术,那就需要找合作方,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资源调配平台,可以把相关的各方资源快速汇聚起来,能够让自己的技术落地成产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前期成本,还能尽快把产品投入市场,“这个带回来的收益肯定不止几十万”。杨晓鸣也持相同观点。虽然公司落户到南沙,但未来还是要多和大学城的科研机构交流合作,推动公司产品技术不断升级。
对此,《规划》同样有所考虑,并明确了广州4个核心创新平台未来将分别承担着科创研发、IT产业、新兴产业和知识产权经济的功能。此外,发展平台的总思路也是“按照整体统筹、集聚带动、协同联动的原则”。
其实,从最近两年开始,珠江口东岸企业到西岸城市建设项目的信息日渐多见,包括富士康、腾讯、华为等在内的龙头企业,都纷纷前来广州设立智造大项目。企业已在市场之手的作用下,带动了东西两岸的资源互通。那么,城市内部的资源又该如何互通,一直甚少提及。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认为,从平台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广州四个核心创新平台在创新功能上提供了互补支撑的可能。如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以与科学城的企业创新相结合,也可以与知识城的国际创新力量结合,而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可为其他平台的创新提供引用空间,为“互联网+”提供更好的接口。
他进一步举例,比如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其所承担的互联网功能是广州创新发展短板之一。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将与广州的科教、商贸等优势形成叠加效应,为广州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同时,尽管尚处起步阶段,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也已经吸引了腾讯、阿里、国美、小米、Y Y、唯品会等知名互联网或新型企业在此设立总部或者区域总部,随着广深科创走廊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望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
依托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四个核心平台之间将在突出各自特色功能的同时,紧密联动,共同推动广州和珠三角的创新发展。其中,从科技创新的体系层面看,四个核心创新平台从基础科学研究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知识产权保护,从实体制造到互联网新经济,展现了广州科技创新现状基础和未来可能的多样性。
导流
打破壁垒 从完善交通开始
马向明的分析,只是平台定位上的互相支撑。但生产要素的流通,又该如何实现呢?
广州某汽车企业相关人士以其所在的行业举例分析。在他看来,广州的汽车制造业分布在每个行政区域。像分布在花都、增城、番禺、南沙等多个区的整车制造工厂,其实可以整合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另外绝大多数整车制造工厂是合资模式,也可以加强研发功能,让广州的汽车产业加速升级。
《规划》里其实有指出,目前走廊内尚未建立起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缺乏发展规划指引。突出表现在招商政策、行政审批、土地流转、人才流动等方面行政壁垒明显,阻碍要素的有效配置。
“这么多年,广州各个区在产业方面,大多联系不大,这也是一个现实情况。”广州一名区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直言,交通最能说明问题。像广州要打造的四个科创核心平台,彼此之间的快速交通均以在建居多。就算计入在建交通项目,也难以保障四个平台间的交通20分钟即到的目标。
“如果想要突破上述壁垒,我觉得第一步还是把快速交通先完善了,路通了,资源就通了,行政壁垒也就少了。”该名工作人员表示。
马向明也持相同观点。在他看来,目前,四个平台的交通状况,与市中心的联系除琶洲和大学城较好外,其他都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平台之间的联系也存在不足。
他说,世界经合组织1996年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就指出,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包括企业、实验室、科学机构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并且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因此,较强平台与中心区,平台与平台以及平台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的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马向明认为,轨道交通应该是改善平台交通的主要手段。最近广州在轨道布局上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对城市轨道进行了快慢线的区分,对于外围重要的功能组团,比如南沙、机场与中心区的联系布局了快线,这将极大地改善这些地区与城区联系的效率,这种轨道布局思路,也应该应用到创新平台交通的改善上。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创业探索/阅读:20 -
2013 年度科技人物:Elon Musk
创业探索/阅读:15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