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家互联网公司扎堆IPO:上市或解“燃眉之急”
中华PE:
策划、数据整理/腾讯科技 周小燕 马炯慧 数可视
制作/数可视
2018 年,科技&互联网公司赴美、港 IPO 消息不断:
已完成上市的 B 站、虎牙、映客、小米等;
已申请上市的美团、房多多、拼多多等。
截至 7 月 23 日,在美港股市场已经或正排队上市的科技&互联网公司达到了 33 家,以井喷之势创下中国科技&互联网公司境外 IPO 数目的新记录。
这些科技&互联网公司之所以会扎堆赴美、赴港上市,核心原因是一级市场出现“钱荒”,企业选择去二级市场筹集资金。腾讯科技将通过一组图,带您梳理 IPO 境外上市潮背后的逻辑。
一级市场“钱荒”:资管新规定带来的机构“募资难”
一级市场回归理性,出现“钱荒”,促使企业加速 IPO 进入二级市场筹集资金。
1、为什么一级市场会“钱荒”?
主要原因之一是资管新规的出台。资管新规对投资私募基金的 LP(有限合伙人)设置了更高的门槛,GP(普通合作人)的募资情况不乐观。
新规将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的 50 万元降到了 40 万元,但是在家庭金融资产方面由原来的 300 万元提升到了 500 万元,并且还新设了“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 300 万元”的规定。
这无疑提高了 LP 入场的门槛,直接导致了 GP 募资困难。
同时,此次新规的总体监管逻辑是打破刚兑、降杠杆、降风险、降成本,其中打破刚兑影响最大的是银行资管领域,新规将使银行自身的募资变得困难,引发创投行业的连锁反应。
2、一级市场“钱荒”带来的影响
一级市场资金收紧的结果,直接体现在了 GP 募资的表现上:
数据显示,从 2016 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投资市场完成的募资基金数量基本呈递减形势,2018 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比同比减少了 19.5%。
募资基金数额也出现大规模缩水,2018 年上半年完成募资基金规模仅为 341 亿美元,同比更是减少了 74.6%。
此外,从 2016 年下半年开始,虽然基金整体的募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最终完成募资的基金数量和规模却呈下滑趋势。基金募资的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差距越来越大。
募资数额收紧,深谙“钱要花在刀刃“上的 GP 投资更谨慎,早期投资阶段逐渐后移,资金集中在确定性高、风险低的中后期项目,挤压了更多初创公司的融资空间。
于是,一级市场便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怪象:
一面是机构募资难,出手更谨慎,导致大多数公司融资难;一面是 C 轮之后的获投事件频发。
从 2017 年开始的投资情况来看,获得亿元以上融资数量在逐年递增,而这些融资大多发生在 C 轮以上。从融资金额上来看,C 轮以上的融资比例由 2017 年上半年的 12.4% 攀升至 2018 年的22.6%。
二级市场成为企业筹集资金地,美股、港股成为上市“黄金地”
一级市场融资难,倒逼企业奔赴二级市场筹集资金。由于 A 股 IPO 审核从严等原因,导致美股、港股成为科技&互联网公司上市首选。
1、A 股 IPO 审核从严
为了控制资本泡沫,规范国内二级市场,从 2017 年第三季度开始,A 股 IPO 审核从严信号明显,IPO 审批通过率骤降。
虽然 2017 年 IPO 整体数量还是达到了历年最高值,但是受 IPO 低通过率的影响,从 2017 年第三季度开始,A 股上市的申请数量开始走下坡路。到了 2018 年,第一季度申请 IPO 数量已经降到了 388 家,同比减少 35%。
2、小米上市,撕开港股“同股不同权”的口子
今年四月开始,港交所正式公布《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修订咨询总结,允许“同股不同权”结构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7 月 9 日,小米正式在香港 IPO ,“同股不同权”正式登场港股。这为希望实现“同股不同权”的企业撕开了口子。
“同股不同权“允许公司发行不同种类的股份,即便公司进行多轮融资,持股比例被稀释的创始团队,也可以通过 B 类股票实现对公司的掌控权。
3、美股对科技公司的接纳度更高
在企业面临资金荒的情况之下,美股也成为企业向往的上市地之一:
第一,国内的很多科技&互联网企业,其背后的投资方都是美元基金,在短期内赴美上市更便捷。
第二,美股上市周期短,又采用双层股权结构模式,也能够确保公司创始人及其他大股东能在上市后仍保有足够表决权控制公司,对盈利要求比较宽松。
第三,美国证券市场规模高于其它国家金融市场,企业在美股能够迅速拿到融资,有利于投资人更快地退出。
第四,美国股市换手率,市盈率较高,且拥有大量的游资和风险资金,加上股民具备崇尚冒险的投资意识,对企业吸引力较大。
4、再不上市,二级市场恐怕只剩“残羹”
美港股现在有下行趋势,再加上今年赴美港上市的科技公司频遭破发,愈发传递出了投资者看空股票市场的信号,如果不及时上市,二级市场的估值很有可能受到压制。
而基石投资者的资金总额有限,此时正是上市的最好时机,若在蚂蚁金服等巨型独角兽之后上市,可能市场只剩下残羹了。
对于 IPO 上市潮,科技大佬怎么看?
针对今年科技&互联网的 IPO 热潮,业界人士也表达了他们的一些看法:
“虚高市值”和“割韭菜”也是这些已经入场的玩家们关心的问题:先寻求二级市场的资本固然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一旦发生资本泡沫,企业将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
我们预计,接下来公布 IPO 计划抢滩登陆美股港股的科技、互联网公司数量仍会继续增长。
(本文综合投资界、投资中国、深响、界面新闻、澎湃新闻、寻找中国创客、i黑马、IT桔子、陆家嘴金融圈等相关报道。)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激光大灯驾临 i8,宝马掀起新车灯时代序幕
互联信息/阅读:13 -
搭上汽车,它不是当年的 Android 了
互联信息/阅读:15 -
Model X 细节揭晓,Model S 将推全时四驱版
互联信息/阅读:14 -
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上线,25 万元预定 Model S/Model X
互联信息/阅读:12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