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这一年:教育医疗就业养老 开心事多多
美丽说/2017-12-27/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开心事多多 获得感满满(民生调查·聊聊这一年) 两孩妈妈敖元淑 社区帮我找了离家近的工作 本报记者 杨文明 1986年出生的敖元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儿子出生4个月,她就开始出来工作——“不工作,尿不湿的钱哪来?” 尽管老公每天熬夜去工地打工,但因为 ...
开心事多多 获得感满满(民生调查·聊聊这一年)
两孩妈妈敖元淑
社区帮我找了离家近的工作
本报记者 杨文明
1986年出生的敖元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儿子出生4个月,她就开始出来工作——“不工作,尿不湿的钱哪来?”
尽管老公每天熬夜去工地打工,但因为孩子的到来,敖元淑觉得2017年很幸福。丈夫每天200块钱的打工收入,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老二太小,敖元淑既想照顾孩子,又不得不找份工作。“幸好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为我提供了过渡性就业辅助,上班的地方离我家步行也就两三分钟,工作时间也相对灵活,关键上班的时候可以带孩子。”
敖元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连心公益互助店里服装、鞋子的清理、销售。这些衣物来自热心人士的无偿捐赠,低价销售给有需要的人。“一件衣服或一双鞋也就10元左右,多了每天能卖200多。”
大多数时候,她都会背着不到一岁的儿子去附近的户外劳务市场售卖衣物。“最近太冷了,孩子手脚都皲了,就带着孩子在店里,每个月能领到1000多补贴,对家里帮助也挺大。”
敖元淑的家乡在贵州盘州,小学毕业后来到昆明打工,如今已经有15年,昆明是她第二个家。“但终究要回去的,家里老人年纪大了,我们还要回去照顾老人的。”
敖元淑爱笑,却也不是没烦恼:“老大英语不太好,本来想给他报个英语辅导班,但太贵负担不起,就想给他买台电脑自己学,但钱不够只能等明年。”
敖元淑的2017,她说,总体上挺幸福。制图:蔡华伟 编者按:2017年正在向我们挥手作别。每个人的2017年,都有着别样的故事与回忆。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一年来,大伙儿都过得怎么样?衣食住行有啥变化?是否有充实的获得感?对于来年和今后,又有哪些期许?本版与本报“碰碰词儿”工作室合作,通过6个人物的故事,盘点2017,展望2018。
农村酗孟宝磊
城里也能有咱的一个家
王汉超 霍亚平
“新车到手啦,第二个愿望终于实现。”手拿新车钥匙,孟宝磊格外高兴,这是今年他送给自己的第二件“礼物”。
7年前,来自河南周口的农村酗孟宝磊从部队退伍,只身一人来到郑州,“没活干的时候穷得啃馒头、喝凉水,有几次都想回老家,但混不出个样子咋有脸回去见爹娘?”忆往昔,他百感交集。
靠着农村孩子的勤快和憨厚,孟宝磊被郑州的一家舞蹈学校看中。因为能力突出,不久便被委以重任做管理层的工作,他十分珍惜,所以干得很卖力。
工作稳定,收入不错,2016年春节,亲戚朋友都张罗着给孟宝磊介绍对象。他与一个女孩相处甚欢,但到了谈婚论嫁时女方家长一打听男孩没房,便让女儿撤了。
“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想要在郑州成家立业,我必须买一套房子。”今年年初东拼西凑,买了套90平方米的房子,这是他在郑州送给自己的第一件“大礼”。手捧新房的钥匙,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农村娃,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个城市会有我的一个家。”
简单装修,他把母亲接到郑州和自己一起住,“有一次我出差很晚了才到家,看到母亲做了一桌子饭菜等我,我觉得特别幸福。”对于从农村来城市打拼的孟宝磊来说,家就是一个避风港。
谈及2018年的愿望,孟宝磊笑了:“30岁还单身,希望能早日遇见她,一起打拼我们的未来。”
创业青年李蔚然
回国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本报记者 杨文明
2008年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李蔚然进入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从深圳到非洲、拉美,一干就是8年。8年后,他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云南。他说:“这算是回归吧。”
回归的是家庭。“过去在国外跟国内有时差,和家人联系特别不方便。”回到云南,李蔚然终于能多些时间陪伴家人,“我和妻子在计划要孝,回到国内,照顾起来更方便。”
回归的是家乡。回到云南,李蔚然将创业的方向选定为高原特色农业。“家乡有这么好的环境和资源,农民生产了这么好的绿色产品,我想将他们的产品和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市场联系起来。”
回归的更是梦想。“回来后,终于能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单纯地完成工作。”因为创业,回到了家乡的李蔚然能陪伴家庭的时间依然有限,他说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在没有电话信号的村庄,“创业选择了做农业,总得了解农产品市常”
“创业需要人才,在永胜招募足够数量合适的人才很难;但再难,我也希望带动家乡的发展。”尽管现在更多时间待在丽江市永胜县,李蔚然坦言自己未来可能还是会把公司部分业务放在昆明。“等事业相对稳定了,还是希望多在昆明陪伴妻子,毕竟未来还要考虑孩子教育。”
旅游达人赵晶晶
两条地铁线直通家门口
王汉超 霍亚平
今年是赵晶晶工作的第十三个年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河南郑州老家工作。“过去的一年,太多变与不变,但我的生活依然美好。”
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赵晶晶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化。
交通变了。这两年,郑州两条地铁线路直通自己家门口,还有7条地铁开工建设,“郑州城区三环全程高架,上下班也不太堵车了,周末坐上城铁去开封鼓楼吃夜市,再坐郑徐高铁到南京看看,去上海外滩转转,别提多得劲。”
环境变了。过去冬天一到,“天天不开窗,出门戴口罩”。在赵晶晶看来,“这两年的蓝天明显多了,尤其是今年冬天,有时候天蓝得像一幅画”。
观念变了。今年,赵晶晶带薪休假领着全家去了趟越南旅游,“白天我们在大海边漫步,晚上躺在沙滩上看星星。”赵晶晶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除了孩子的教育和日常的消费,还能存三四万。“消费观念不一样了,有假期我们就全家出去旅游。”
家乡一直在变,赵晶晶既兴奋又心安,因为家人、朋友和同学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没变的亲情和友情,让她感到温暖。2018年,赵晶晶的愿望是给父母买一套房子。“希望房子周边的交通便利一些,医疗方便一点,老两口辛苦了一辈子,想让他们安心地度过晚年。”
手机维修师李刚强
上月到手就有一万九,哈哈
本报记者 巩育华
2017年对“北漂”李刚强来说,可谓幸运年——他的收入再创新高,光上个月到手就一万九;今年38岁的他还当了爸爸,朋友们打趣他“老来得子”,他一脸憨笑,看得出很幸福。
李刚强,陕西人,来北京13年了,先是在手机公司做手机维修,今年3月加入闪修侠,满北京跑,上门修手机,“比以前赚得多,也更奔波,没办法,赚奶粉钱嘛1他笑声爽朗,“我的业绩一直全国前五,手艺好,没办法,哈哈。”用户喊他“大侠”的时候,他最受用。没单子的时候,他就在地铁里找个角落坐下,“打打游戏,或者和儿子视频,这一嗅儿属于我自个儿。”
添了孩子,李刚强家今年开支不校他把妻儿送到山西丈母娘家,隔几个月看望一次。当孩子隔着屏幕,突然学会叫爸爸的时候,是他今年最开心的时刻,有点想落泪。
李刚强说,现在上医院也方便,老家有合作医疗,在北京能走异地医保。但他平日还是很注意,每天早起喝一杯温水,出门看天气预报,他开玩笑说“惜命”,但其实是不想耽搁,“钱基本够用,但有30万存款的话,心里会比较踏实。”
“北漂不是我们的梦想。”说起房子,李刚强有些遗憾。2006年,同事撺掇他去燕郊买房,他一犹豫就再也没追上房价上涨的列车。李刚强2018年的心愿是在西安买套房,“我父母在西安,等孩子上小学了我们也回西安”。
钟情网购的韩屹
最感谢的人是外卖小哥
本报记者 孟思奇
刚刚过去的“双12”,北京姑娘韩屹的战利品又堆成了小山。和“双11”相比,她稍微克制了一些,这次“只买了七八件东西”。
不光在购物节,韩屹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捧着手机买买买。韩屹每天5点半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叫外卖。她知道怎么订餐才能抢到最大的红包,哪个平台能获得更多的优惠。慢慢地,她成了所有外卖平台的VIP用户。
2017年,韩屹最感谢的人就是外卖小哥。过去外卖不发达的时候,韩屹也做饭。有了外卖,她每个月做饭次数几乎为零。韩屹的办公室在3层,没有电梯。有一次,外卖员迟到半个多小时,还打电话让她下楼去取,韩屹挺生气,说:“去不了,你送上来吧。”当外卖员气喘吁吁地把餐递到韩屹手里时,她才发现外卖员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当时我就后悔了。”
从此,韩屹每次取外卖都自己下楼,刮风的时候给他们几块钱小费,天气热的时候给他们带杯水。
明年,韩屹的目标是有个健康的宝宝。所以,她最近减少了叫外卖的次数,一是为了节省开支,二是练习做饭,为当妈妈做准备。不过,她也觉得当妈是个挑战,过去帮同事网购母婴产品,总觉得质量参差不齐,“挂个婴儿两字就价格高几倍。”她希望将来婴儿产品能够有统一的价格标准和更多的监管,让自己买买买时更安心。
两孩妈妈敖元淑
社区帮我找了离家近的工作
本报记者 杨文明
1986年出生的敖元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儿子出生4个月,她就开始出来工作——“不工作,尿不湿的钱哪来?”
尽管老公每天熬夜去工地打工,但因为孩子的到来,敖元淑觉得2017年很幸福。丈夫每天200块钱的打工收入,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老二太小,敖元淑既想照顾孩子,又不得不找份工作。“幸好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为我提供了过渡性就业辅助,上班的地方离我家步行也就两三分钟,工作时间也相对灵活,关键上班的时候可以带孩子。”
敖元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连心公益互助店里服装、鞋子的清理、销售。这些衣物来自热心人士的无偿捐赠,低价销售给有需要的人。“一件衣服或一双鞋也就10元左右,多了每天能卖200多。”
大多数时候,她都会背着不到一岁的儿子去附近的户外劳务市场售卖衣物。“最近太冷了,孩子手脚都皲了,就带着孩子在店里,每个月能领到1000多补贴,对家里帮助也挺大。”
敖元淑的家乡在贵州盘州,小学毕业后来到昆明打工,如今已经有15年,昆明是她第二个家。“但终究要回去的,家里老人年纪大了,我们还要回去照顾老人的。”
敖元淑爱笑,却也不是没烦恼:“老大英语不太好,本来想给他报个英语辅导班,但太贵负担不起,就想给他买台电脑自己学,但钱不够只能等明年。”
敖元淑的2017,她说,总体上挺幸福。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一年来,大伙儿都过得怎么样?衣食住行有啥变化?是否有充实的获得感?对于来年和今后,又有哪些期许?本版与本报“碰碰词儿”工作室合作,通过6个人物的故事,盘点2017,展望2018。
农村酗孟宝磊
城里也能有咱的一个家
王汉超 霍亚平
“新车到手啦,第二个愿望终于实现。”手拿新车钥匙,孟宝磊格外高兴,这是今年他送给自己的第二件“礼物”。
7年前,来自河南周口的农村酗孟宝磊从部队退伍,只身一人来到郑州,“没活干的时候穷得啃馒头、喝凉水,有几次都想回老家,但混不出个样子咋有脸回去见爹娘?”忆往昔,他百感交集。
靠着农村孩子的勤快和憨厚,孟宝磊被郑州的一家舞蹈学校看中。因为能力突出,不久便被委以重任做管理层的工作,他十分珍惜,所以干得很卖力。
工作稳定,收入不错,2016年春节,亲戚朋友都张罗着给孟宝磊介绍对象。他与一个女孩相处甚欢,但到了谈婚论嫁时女方家长一打听男孩没房,便让女儿撤了。
“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想要在郑州成家立业,我必须买一套房子。”今年年初东拼西凑,买了套90平方米的房子,这是他在郑州送给自己的第一件“大礼”。手捧新房的钥匙,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农村娃,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个城市会有我的一个家。”
简单装修,他把母亲接到郑州和自己一起住,“有一次我出差很晚了才到家,看到母亲做了一桌子饭菜等我,我觉得特别幸福。”对于从农村来城市打拼的孟宝磊来说,家就是一个避风港。
谈及2018年的愿望,孟宝磊笑了:“30岁还单身,希望能早日遇见她,一起打拼我们的未来。”
创业青年李蔚然
回国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本报记者 杨文明
2008年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李蔚然进入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从深圳到非洲、拉美,一干就是8年。8年后,他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云南。他说:“这算是回归吧。”
回归的是家庭。“过去在国外跟国内有时差,和家人联系特别不方便。”回到云南,李蔚然终于能多些时间陪伴家人,“我和妻子在计划要孝,回到国内,照顾起来更方便。”
回归的是家乡。回到云南,李蔚然将创业的方向选定为高原特色农业。“家乡有这么好的环境和资源,农民生产了这么好的绿色产品,我想将他们的产品和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市场联系起来。”
回归的更是梦想。“回来后,终于能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单纯地完成工作。”因为创业,回到了家乡的李蔚然能陪伴家庭的时间依然有限,他说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在没有电话信号的村庄,“创业选择了做农业,总得了解农产品市常”
“创业需要人才,在永胜招募足够数量合适的人才很难;但再难,我也希望带动家乡的发展。”尽管现在更多时间待在丽江市永胜县,李蔚然坦言自己未来可能还是会把公司部分业务放在昆明。“等事业相对稳定了,还是希望多在昆明陪伴妻子,毕竟未来还要考虑孩子教育。”
旅游达人赵晶晶
两条地铁线直通家门口
王汉超 霍亚平
今年是赵晶晶工作的第十三个年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河南郑州老家工作。“过去的一年,太多变与不变,但我的生活依然美好。”
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赵晶晶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化。
交通变了。这两年,郑州两条地铁线路直通自己家门口,还有7条地铁开工建设,“郑州城区三环全程高架,上下班也不太堵车了,周末坐上城铁去开封鼓楼吃夜市,再坐郑徐高铁到南京看看,去上海外滩转转,别提多得劲。”
环境变了。过去冬天一到,“天天不开窗,出门戴口罩”。在赵晶晶看来,“这两年的蓝天明显多了,尤其是今年冬天,有时候天蓝得像一幅画”。
观念变了。今年,赵晶晶带薪休假领着全家去了趟越南旅游,“白天我们在大海边漫步,晚上躺在沙滩上看星星。”赵晶晶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除了孩子的教育和日常的消费,还能存三四万。“消费观念不一样了,有假期我们就全家出去旅游。”
家乡一直在变,赵晶晶既兴奋又心安,因为家人、朋友和同学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没变的亲情和友情,让她感到温暖。2018年,赵晶晶的愿望是给父母买一套房子。“希望房子周边的交通便利一些,医疗方便一点,老两口辛苦了一辈子,想让他们安心地度过晚年。”
手机维修师李刚强
上月到手就有一万九,哈哈
本报记者 巩育华
2017年对“北漂”李刚强来说,可谓幸运年——他的收入再创新高,光上个月到手就一万九;今年38岁的他还当了爸爸,朋友们打趣他“老来得子”,他一脸憨笑,看得出很幸福。
李刚强,陕西人,来北京13年了,先是在手机公司做手机维修,今年3月加入闪修侠,满北京跑,上门修手机,“比以前赚得多,也更奔波,没办法,赚奶粉钱嘛1他笑声爽朗,“我的业绩一直全国前五,手艺好,没办法,哈哈。”用户喊他“大侠”的时候,他最受用。没单子的时候,他就在地铁里找个角落坐下,“打打游戏,或者和儿子视频,这一嗅儿属于我自个儿。”
添了孩子,李刚强家今年开支不校他把妻儿送到山西丈母娘家,隔几个月看望一次。当孩子隔着屏幕,突然学会叫爸爸的时候,是他今年最开心的时刻,有点想落泪。
李刚强说,现在上医院也方便,老家有合作医疗,在北京能走异地医保。但他平日还是很注意,每天早起喝一杯温水,出门看天气预报,他开玩笑说“惜命”,但其实是不想耽搁,“钱基本够用,但有30万存款的话,心里会比较踏实。”
“北漂不是我们的梦想。”说起房子,李刚强有些遗憾。2006年,同事撺掇他去燕郊买房,他一犹豫就再也没追上房价上涨的列车。李刚强2018年的心愿是在西安买套房,“我父母在西安,等孩子上小学了我们也回西安”。
钟情网购的韩屹
最感谢的人是外卖小哥
本报记者 孟思奇
刚刚过去的“双12”,北京姑娘韩屹的战利品又堆成了小山。和“双11”相比,她稍微克制了一些,这次“只买了七八件东西”。
不光在购物节,韩屹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捧着手机买买买。韩屹每天5点半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叫外卖。她知道怎么订餐才能抢到最大的红包,哪个平台能获得更多的优惠。慢慢地,她成了所有外卖平台的VIP用户。
2017年,韩屹最感谢的人就是外卖小哥。过去外卖不发达的时候,韩屹也做饭。有了外卖,她每个月做饭次数几乎为零。韩屹的办公室在3层,没有电梯。有一次,外卖员迟到半个多小时,还打电话让她下楼去取,韩屹挺生气,说:“去不了,你送上来吧。”当外卖员气喘吁吁地把餐递到韩屹手里时,她才发现外卖员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当时我就后悔了。”
从此,韩屹每次取外卖都自己下楼,刮风的时候给他们几块钱小费,天气热的时候给他们带杯水。
明年,韩屹的目标是有个健康的宝宝。所以,她最近减少了叫外卖的次数,一是为了节省开支,二是练习做饭,为当妈妈做准备。不过,她也觉得当妈是个挑战,过去帮同事网购母婴产品,总觉得质量参差不齐,“挂个婴儿两字就价格高几倍。”她希望将来婴儿产品能够有统一的价格标准和更多的监管,让自己买买买时更安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前方天堂还是地狱?特斯拉未来挑战全剖析
数码家电/阅读:15 -
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得看立法者的进度
移动应用/阅读:17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