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美丽说/2021-10-01/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2021年9月28日) ? ?? 彭博新闻社记者:贫富差距现在有多大?国家会怎样控制、缩小贫富差距?税务方面的政策会不会起大的作用? ??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
(2021年9月28日)
?
? ?
彭博新闻社记者:贫富差距现在有多大?国家会怎样控制、缩小贫富差距?税务方面的政策会不会起大的作用?
? ?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贫困现象不断减少的过程,也是人民日益富裕起来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虽然存在贫富差距,但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
?
一是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从收入增长上看,2011—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0.6%,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收入比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累计下降0.43。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与2019年相比下降0.08,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下降最快的一年。
?
二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下降。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作用下,地区收入差距随地区发展差距缩小而缩小。2011—2020年,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逐年下降,收入比由2011年的4.62(上海与西藏居民收入之比)降低到2020年的3.55(上海与甘肃居民收入之比),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2020年,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东北与西部地区的收入之比分别为1.62、1.07、1.11,分别比2013年下降0.08、0.03和0.18。
?
三是不同群体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缩小。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通常用居民收入来计算,也用消费支出来计算,世界银行对这两种指标都进行了计算。按居民收入计算,近十几年我国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后,2009年至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降至0.468,累计下降0.023。同时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在加大。“十三五”时期,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年均增长10.1%,快于居民总体收入的增长。还要看到,在世界银行数据库中,2016年中国消费基尼系数为0.385,比当年收入基尼系数0.465低0.080,而消费的数据更直接地反映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
?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看居民收入,不仅要看家庭可支配收入,还要看政府为改善民生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成效明显,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已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改善,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元。人民群众通过自己劳动得到的收入、经营得到的收入、转移支付得到的收入在增加。同时,有一些收入并没有进入家庭,而是通过公共服务提供给广大群众,这方面在我们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各部门各地区做的工作尤其多。
?
“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经济、辛勤劳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
你刚才专门提到税收,税收在收入分配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今后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配、三次分配当中,都要发挥好税收杠杆的作用。谢谢。
?
CNBC记者:中国的一线城市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线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 ?
?
宁吉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及其他超大特大城市经济大幅增长、人口显著增加、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也日益成为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这些城市也存在交通拥堵、房价高企、发展受限等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城市病”。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困难、成长中的烦恼。至于在养老社保方面,一线城市总体水平并不差,几个一线城市人均期望寿命都在80岁以上,名列各类城市前茅。需要改进的是控制成本、改善服务。“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于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等进行了规划部署,有以下几点。
?
一是促进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开发建设方式,加强城市治理风险防控。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入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更加注重民生,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同时,进一步强化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辐射作用,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二是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要科学规划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公共资源,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比如,北京将立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大国首都。同时,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着力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监测和联防联控,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带动津冀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
三是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升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比如,上海将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发挥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为引领,不断推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能级跃升,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又如,深圳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引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前海、河套等粤港重大合作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深圳在大湾区建设中核心引擎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广州也将发挥在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等。谢谢。
?
日本电视网记者:在中国的少子化与老龄化加速增长的背景下,有消息指出,可能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影响。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继续保持全面小康社会吗?
? ?
?
宁吉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口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这个成果已经公布了。虽然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有所放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总体上看,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才红利优势后发,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随着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具备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
一是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我国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总量仍然保持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然庞大。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8亿人,还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202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仍达2.86亿人。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红利仍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仍然较为充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支撑。
?
二是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逐步显现。过去十年,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教育事业过去十年大发展,其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亿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达到23.61%,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人才规模比重上升了超过10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人才红利支撑。
?
三是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改善,劳动力资源条件优化。健康既是福祉,也是生产力。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我国人口身体素质明显提高。2019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0年提高2.47岁,这个提高幅度也是很大的。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改善,现在有许多人虽然已经达到了老年,但是身体素质还是相当好。202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也分别下降至5.4‰和16.9/10万,两端年龄人口的身体素质都改善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总体上还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成绩,也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投入支持。同样是劳动力,身体健康程度改善了,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发挥作用。
?
四是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上升,新一代劳动力资源正在成长。“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明显回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今年国家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助于促进出生人口增加,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谢谢。
?
中国日报记者: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去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不是很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会为世界经济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 ?
?
宁吉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民生改善,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巨大贡献。同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机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
首先,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2020年又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14亿多中国人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事件。近年来,在世界贫困人口不减反增、全球减贫事业遭遇瓶颈的背景下,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
第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提供了拉动力量。从2006年起,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这是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2.7%,不仅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和贸易复苏的重要力量,而且为维护全球供应体系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年多来,中国已向世界供应口罩数千亿只、疫苗十几亿剂,有力支持了各国抗疫发展。
?
第三,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随着我们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市场的潜力将日益迸发,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有力的合作契机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据测算,今后五年,中国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货物将超过10万亿美元,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将超过5500亿美元,这必将为全球经济稳定复苏和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
最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新的途径。经过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经济面貌从一穷二白到总量全球第二,中国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大大提升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2019年起,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使得世界上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经济体人口总量又增加了14亿人,接近30亿人,翻了近一番,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福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给世界上那些既想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谢谢。
?
?
? ?
彭博新闻社记者:贫富差距现在有多大?国家会怎样控制、缩小贫富差距?税务方面的政策会不会起大的作用?
? ?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贫困现象不断减少的过程,也是人民日益富裕起来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虽然存在贫富差距,但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
?
一是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从收入增长上看,2011—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0.6%,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收入比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累计下降0.43。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与2019年相比下降0.08,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下降最快的一年。
?
二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下降。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作用下,地区收入差距随地区发展差距缩小而缩小。2011—2020年,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逐年下降,收入比由2011年的4.62(上海与西藏居民收入之比)降低到2020年的3.55(上海与甘肃居民收入之比),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2020年,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东北与西部地区的收入之比分别为1.62、1.07、1.11,分别比2013年下降0.08、0.03和0.18。
?
三是不同群体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缩小。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通常用居民收入来计算,也用消费支出来计算,世界银行对这两种指标都进行了计算。按居民收入计算,近十几年我国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后,2009年至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降至0.468,累计下降0.023。同时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在加大。“十三五”时期,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年均增长10.1%,快于居民总体收入的增长。还要看到,在世界银行数据库中,2016年中国消费基尼系数为0.385,比当年收入基尼系数0.465低0.080,而消费的数据更直接地反映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
?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看居民收入,不仅要看家庭可支配收入,还要看政府为改善民生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成效明显,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已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改善,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元。人民群众通过自己劳动得到的收入、经营得到的收入、转移支付得到的收入在增加。同时,有一些收入并没有进入家庭,而是通过公共服务提供给广大群众,这方面在我们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各部门各地区做的工作尤其多。
?
“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经济、辛勤劳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
你刚才专门提到税收,税收在收入分配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今后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配、三次分配当中,都要发挥好税收杠杆的作用。谢谢。
?
CNBC记者:中国的一线城市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线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 ?
?
宁吉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及其他超大特大城市经济大幅增长、人口显著增加、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也日益成为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这些城市也存在交通拥堵、房价高企、发展受限等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城市病”。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困难、成长中的烦恼。至于在养老社保方面,一线城市总体水平并不差,几个一线城市人均期望寿命都在80岁以上,名列各类城市前茅。需要改进的是控制成本、改善服务。“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于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等进行了规划部署,有以下几点。
?
一是促进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开发建设方式,加强城市治理风险防控。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入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更加注重民生,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同时,进一步强化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辐射作用,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二是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要科学规划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公共资源,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比如,北京将立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大国首都。同时,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着力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监测和联防联控,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带动津冀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
三是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升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比如,上海将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发挥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为引领,不断推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能级跃升,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又如,深圳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引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前海、河套等粤港重大合作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深圳在大湾区建设中核心引擎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广州也将发挥在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等。谢谢。
?
日本电视网记者:在中国的少子化与老龄化加速增长的背景下,有消息指出,可能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影响。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继续保持全面小康社会吗?
? ?
?
宁吉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口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这个成果已经公布了。虽然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有所放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总体上看,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才红利优势后发,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随着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具备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
一是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我国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总量仍然保持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然庞大。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8亿人,还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202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仍达2.86亿人。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红利仍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仍然较为充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支撑。
?
二是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逐步显现。过去十年,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教育事业过去十年大发展,其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亿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达到23.61%,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人才规模比重上升了超过10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人才红利支撑。
?
三是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改善,劳动力资源条件优化。健康既是福祉,也是生产力。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我国人口身体素质明显提高。2019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0年提高2.47岁,这个提高幅度也是很大的。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改善,现在有许多人虽然已经达到了老年,但是身体素质还是相当好。202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也分别下降至5.4‰和16.9/10万,两端年龄人口的身体素质都改善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总体上还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成绩,也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投入支持。同样是劳动力,身体健康程度改善了,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发挥作用。
?
四是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上升,新一代劳动力资源正在成长。“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明显回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今年国家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助于促进出生人口增加,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谢谢。
?
中国日报记者: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去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不是很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会为世界经济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 ?
?
宁吉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民生改善,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巨大贡献。同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机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
首先,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2020年又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14亿多中国人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事件。近年来,在世界贫困人口不减反增、全球减贫事业遭遇瓶颈的背景下,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
第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提供了拉动力量。从2006年起,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这是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2.7%,不仅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和贸易复苏的重要力量,而且为维护全球供应体系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年多来,中国已向世界供应口罩数千亿只、疫苗十几亿剂,有力支持了各国抗疫发展。
?
第三,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随着我们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市场的潜力将日益迸发,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有力的合作契机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据测算,今后五年,中国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货物将超过10万亿美元,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将超过5500亿美元,这必将为全球经济稳定复苏和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
最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新的途径。经过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经济面貌从一穷二白到总量全球第二,中国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大大提升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2019年起,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使得世界上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经济体人口总量又增加了14亿人,接近30亿人,翻了近一番,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福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给世界上那些既想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谢谢。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券商晨会精华:供需矛盾仍是市场主线静待节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