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将深化“联防联控”
美丽说/2018-07-11/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原标题:大气污染防治将深化“联防联控”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10日在北京闭幕。为期两天的会议聚焦大气污染防治,聚焦蓝天保卫战。此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同时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一些问题提 ...
原标题:大气污染防治将深化“联防联控”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10日在北京闭幕。为期两天的会议聚焦大气污染防治,聚焦蓝天保卫战。此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同时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建议。权威人士表示,未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在综合协调方面将进一步深化联防联控机制。
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据介绍,今年5月至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分为4个小组赴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8个省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组深入到26个地市,实地查看了107个单位和项目。同时,委托其他23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自查,实现了执法检查全覆盖。
从法律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27.7%,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达标。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点区域明显好转。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中央财政加大资金投入,5年累计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28亿元。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出台20余项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开展。企业治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和监督污染治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部分地区责任落实不到位
除了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的总体情况,执法检查报告同时也指出法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次执法检查发现,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违反法律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六大类型:结构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配套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作滞后、大气污染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执行不够有力、执法监管和执法保障有待加强、法律责任不落实。
具体而言,结构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的有:河北邯郸“城中有钢”,石家庄“煤电围城”。大气污染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体现在:排污许可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山西临汾出现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造假窝案。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执行不够有力的有:河南郑州市发现存在废渣冶炼“散乱污”企业,天津、廊坊等五市柴油质量抽检合格率仅为47%。
根据生态环境部监察局事前暗访摸排的线索,检查组不打招呼、直奔现场,共对12个城市38个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矿山等进行了抽查。对发现的问题,有的现场即向地方交办,有的责成地方进一步调查处理,还有一部分纳入到了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的督察范畴。
“各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是,许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问题突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规定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程立峰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压实政府企业治污责任的措施,明确提出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责任底线。大气污染防治法也强化了政府和企业的法律责任。
此外,执法检查期间,检查组在一些省区就大气污染防治法学习贯彻情况分别对省区和部分地市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负责人进行了“突击”问卷调查。“从问卷结果看,一些地市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对法律的学习还很不够,对重要的法律制度规定还不熟悉,依法行政的基本功也不扎实。”程立峰说,“各地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法律的学习,提升用法律武器治理污染的能力。”
四方面深化联防联控机制
面对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法部分配套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作滞后的现状,不少常委会委员都指出了进一步健全配套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和加强地方性立法的必要性。与会委员认为,要进一步加快制定配套法规规章,完善大气环境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在大气污染关键问题上的科技支撑。
要彻底解决区域性问题,一方面需要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机制,另一方面要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从发展方式转变、能源结构转型、污染综合防治等方面标本兼治。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王毅指出,京津冀地区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但一些措施,比如大量的人力监管和财政补贴恐难以持续。“去年冬天京津冀地区的煤改电、煤改气等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发挥协同效应也存在着以哪个部门、哪项工作为主的争论”。
针对未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在综合协调方面的进一步改进措施和制度安排,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大气十条”的实施过程中,部门协作和区域协同治污方面的探索,为下一步深化联防联控机制,破解大气污染长距离传输、区域间相互影响的难题,还有强化部门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赵英民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大气污染防治法,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充分发挥好现有机制的作用,进一步调整优化联防联控的范围,进一步拓宽部门间协作的领域,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具体而言,将从四个方面展开工作。第一,深化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京津冀区域协作机制的领导力、执行力,结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进程。
第二,开展重点区域的攻坚行动。在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将尽快地制定并实施三大区域的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问题为导向,标本兼治,从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入手,加大秋冬季工业企业生产调控力度。
第三,开展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应急联动,按照分区指导,区内统一的原则,各重点区域内统一重污染天气的预警分级标准,夯实应急预案、应急减排措施,做到涉气企业全覆盖,在发生区域性重污染天气期间实施区域应急联动。
最后,落实各方面的责任,强化问责。抓紧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关地方和部门的落实情况,也将纳入到国务院大督察和相关的专项督察当中。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10日在北京闭幕。为期两天的会议聚焦大气污染防治,聚焦蓝天保卫战。此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同时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建议。权威人士表示,未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在综合协调方面将进一步深化联防联控机制。
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据介绍,今年5月至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分为4个小组赴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8个省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组深入到26个地市,实地查看了107个单位和项目。同时,委托其他23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自查,实现了执法检查全覆盖。
从法律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27.7%,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达标。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点区域明显好转。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中央财政加大资金投入,5年累计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28亿元。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出台20余项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开展。企业治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和监督污染治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部分地区责任落实不到位
除了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的总体情况,执法检查报告同时也指出法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次执法检查发现,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违反法律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六大类型:结构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配套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作滞后、大气污染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执行不够有力、执法监管和执法保障有待加强、法律责任不落实。
具体而言,结构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的有:河北邯郸“城中有钢”,石家庄“煤电围城”。大气污染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体现在:排污许可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山西临汾出现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造假窝案。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执行不够有力的有:河南郑州市发现存在废渣冶炼“散乱污”企业,天津、廊坊等五市柴油质量抽检合格率仅为47%。
根据生态环境部监察局事前暗访摸排的线索,检查组不打招呼、直奔现场,共对12个城市38个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矿山等进行了抽查。对发现的问题,有的现场即向地方交办,有的责成地方进一步调查处理,还有一部分纳入到了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的督察范畴。
“各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是,许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问题突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规定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程立峰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压实政府企业治污责任的措施,明确提出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责任底线。大气污染防治法也强化了政府和企业的法律责任。
此外,执法检查期间,检查组在一些省区就大气污染防治法学习贯彻情况分别对省区和部分地市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负责人进行了“突击”问卷调查。“从问卷结果看,一些地市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对法律的学习还很不够,对重要的法律制度规定还不熟悉,依法行政的基本功也不扎实。”程立峰说,“各地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法律的学习,提升用法律武器治理污染的能力。”
四方面深化联防联控机制
面对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法部分配套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作滞后的现状,不少常委会委员都指出了进一步健全配套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和加强地方性立法的必要性。与会委员认为,要进一步加快制定配套法规规章,完善大气环境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在大气污染关键问题上的科技支撑。
要彻底解决区域性问题,一方面需要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机制,另一方面要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从发展方式转变、能源结构转型、污染综合防治等方面标本兼治。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王毅指出,京津冀地区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但一些措施,比如大量的人力监管和财政补贴恐难以持续。“去年冬天京津冀地区的煤改电、煤改气等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发挥协同效应也存在着以哪个部门、哪项工作为主的争论”。
针对未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在综合协调方面的进一步改进措施和制度安排,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大气十条”的实施过程中,部门协作和区域协同治污方面的探索,为下一步深化联防联控机制,破解大气污染长距离传输、区域间相互影响的难题,还有强化部门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赵英民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大气污染防治法,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充分发挥好现有机制的作用,进一步调整优化联防联控的范围,进一步拓宽部门间协作的领域,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具体而言,将从四个方面展开工作。第一,深化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京津冀区域协作机制的领导力、执行力,结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进程。
第二,开展重点区域的攻坚行动。在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将尽快地制定并实施三大区域的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问题为导向,标本兼治,从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入手,加大秋冬季工业企业生产调控力度。
第三,开展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应急联动,按照分区指导,区内统一的原则,各重点区域内统一重污染天气的预警分级标准,夯实应急预案、应急减排措施,做到涉气企业全覆盖,在发生区域性重污染天气期间实施区域应急联动。
最后,落实各方面的责任,强化问责。抓紧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关地方和部门的落实情况,也将纳入到国务院大督察和相关的专项督察当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下一篇:“地沟油”变柴油要过三道坎 上一篇: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对巴西投资额同比大幅增长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前方天堂还是地狱?特斯拉未来挑战全剖析
数码家电/阅读:15 -
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得看立法者的进度
移动应用/阅读:17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