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私募机构频爆雷 拟失联名单再增加

美丽说/2018-08-11/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8月8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第二十三批拟失联私募机构公告,包括北京锋创财富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亚洲掘金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在内的共7家私募机构被监管拉入拟失联黑名单。自2015年11月23日发布第一批失联私募机构名单以来,失联私募数量已增至48 ...
  8月8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第二十三批拟失联私募机构公告,包括北京锋创财富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亚洲掘金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在内的共7家私募机构被监管拉入拟失联黑名单。自2015年11月23日发布第一批失联私募机构名单以来,失联私募数量已增至482家,其中的135家机构已被注销登记;有10家机构已自行申请注销登记。

  失联私募频爆雷

  据公开信息数据统计,今年以来,中国基金业协会已发布6批次共170家拟失联私募机构名单,以及三批次共41家因失联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名单。除此之外,市场上也频现部分私募机构实控人失联或违约情况。

  面对今年私募失联事件频发的现象,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表示,一方面在金融去杠杆、企业信用收紧、宏观经济趋弱的大背景下,风险事件容易集中爆发;另一方面,过去3至4年内登记备案的私募机构众多,参差不齐,非法集资、向不特定投资者推介宣传、合规有漏洞、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行业乱象不断,在监管依旧趋严的背景下,这些机构逐渐被市场淘汰和出清是必然的过程。

  据悉,8月8日公布的失联私募中,有两家近期频受关注的私募机构,亚洲掘金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曾是名噪一时的私募“冠军”,“众筹炒股”超百亿,后被通报涉嫌集资诈骗,已于7月19日被中国经营报立案侦查。除了亚洲掘金,深圳市前海中精国投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被调查出现严重的兑付危机,涉事资金已超过18亿元。而目前,两家机构均爆出实控人已跑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两家私募机构曝出重大问题并不是个例。据2018上半年各地证监局私募处罚案例数据统计,处罚共涉及至少23家机构和34条违规事项。根据案例的违规行为统计,不仅有常见的不符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基金募集环节操作不当、未认真做好在中基协的登记备案工作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超期未履行承诺、在限制期内继续增持股票、不配合专项检查等。

  严监管控制乱象持续

  监管机构构建的“7+2”私募自律体系,使得2017年整个私募行业得到全方位规范。2018年以来,行业监管再度升级,今年2月,证监会私募部向各地证监局发送《关于开展2018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私募机构业务自查抽查。其中“集团化跨辖区私募机构、管理非标债权的私募机构、其他存在问题风险线索的私募机构”这三类私募机构纳入重点检查对象范围。此外,基金业协会还督促成立了多年未办理备案的产品合规备案,否则按不合规处置。对于各类违规现象,多地证监局也是毫不手软地开出罚单。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自2015年以来,监管部门针对私募机构共开出超过150张罚单。而今年各地证监局也在持续对于违规的私募进行打击。证监会发言人曾在新闻例会上披露,在私募基金领域,相关违法违规行为逐渐增多,备案信息失真、违规募集资金、挪用基金财产等管理失范问题突出,甚至滋生操纵市场、利益输送、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等违法行为,扰乱市场秩序。

  8月6日,证监会通报上海通金投资有限公司操纵股价获利680余万,并给予其2044万元的行政处罚。8月3日,证监会针对中植投资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及董事长李轩、总经理赵云昊、投资总监杨霁内幕交易“勤上股份”的违规行为给予处罚。此外,还有广州安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和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思考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操纵市场、违规交易和虚假纳税申报等原因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

  徐丽表示,严格规范监管虽然短期会给行业带来阵痛,比如对行业声誉的影响。但长期来看,监管力度的加大还是利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对于投资者来说,监管的逐步完善为其提供一个安心投资的市场环境;对于私募管理人来说,一方面,随着整个行业监管的不断完善,私募行业的市场认可度也在逐步提升,有利于私募发展;另一方面,完善的监管环境也为各家私募管理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最终使得真正有实力的私募机构脱颖而出,被市场认可。

  私募投资须谨慎

  截至2018年6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3903家,已备案私募基金73854只,管理基金规模达到12.60万亿元。

  在数量如此众多的私募基金产品中,徐丽强调作为投资人也应该注意一些不能碰的投资雷区。首先,不要轻信“保本保收益”的承诺,对高收益产品保持警惕,更多要关注投资背后的风险,如亚洲掘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其“众筹炒股”的模式中宣称,“高端操盘手领投,阶梯式业绩提成”,“收益30%+”,“投资者能有固定和超额收益”等。私募基金作为高风险产品的代表,从未允许企业或机构在任何形式的文件或宣传中表示可以“保本保收益”。

  此外,投资者应当关注私募机构信用及合规方面情况,购买产品前,评估私募机构是否存在非法集资活动、向不特定投资者推介宣传、存在高管不具备从业资格、未及时备案产品、信息不规范等情况。

  北京商报记者 苏长春 实习记者 刘宇阳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金豪资讯科技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7 金豪资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