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一国两制”红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路线图释放多重发展信号
美丽说/2019-02-20/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新华社记者王攀 梁倩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18日正式发布。根据规划纲要,当前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的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最终形成由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组成 ...
新华社记者王攀 梁倩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18日正式发布。根据规划纲要,当前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的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最终形成由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组成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蓝图谱就,扬帆起航——在粤港澳三地专家学者和市场人士看来,规划纲要的发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和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放大“一国两制”的制度红利,由港澳和珠三角区域组成的充满活力的“9+2”城市群,也将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纲要在解决三地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障碍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旨在降低制度摩擦成本,释放‘一国两制’红利。”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秘书长、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江年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则认为,规划纲要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顶层设计,也是未来建设的指引。作为世界级经济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试验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先行地。
“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他说。
市场也“闻风而动”。海内外众多咨询机构发布的市场报告均认为,鼓励粤港澳三地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是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规划纲要提出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被寄予融合香港、澳门和广东乃至内地科研合力,推动大湾区变身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深切希望。
对此,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表示,香港具备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广泛的国际联系,再加上中央推动国家科研资金“过河”支持香港、大湾区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等政策,香港将迎来发展科创产业的机遇。
邓江年也认为,“突出科技引领”是规划纲要的亮点所在,大湾区是“向科技要发展”,通过对大湾区的整体规划,着力于解决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协调问题,推动系统性改革。
“规划纲要反复强调三地同心共建大湾区,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港澳优势,放大湾区效应,建设一个开放型经济体。”他说。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规划纲要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新兴产业方面,规划纲要要求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服务业方面,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发言人办公室18日也对外表示,在推动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澳门将发挥所长,与其他城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调发展,为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大环境。
学界还期待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效应。王福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代表了中国最高开放水平的战略平台,但其任务不仅仅是它区域内的“一亩三分地”的发展,而是辐射带动内地西南、华南的经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也涵盖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制度性问题。此外,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步减退等挑战也不容忽视。
对此,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表示,规划纲要作为顶层设计,明确了大湾区建设的大方向、大目标。但在执行层面,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执行措施,预计有关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还须由各部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逐步推出。(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18日正式发布。根据规划纲要,当前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的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最终形成由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组成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蓝图谱就,扬帆起航——在粤港澳三地专家学者和市场人士看来,规划纲要的发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和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放大“一国两制”的制度红利,由港澳和珠三角区域组成的充满活力的“9+2”城市群,也将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纲要在解决三地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障碍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旨在降低制度摩擦成本,释放‘一国两制’红利。”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秘书长、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江年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则认为,规划纲要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顶层设计,也是未来建设的指引。作为世界级经济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试验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先行地。
“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他说。
市场也“闻风而动”。海内外众多咨询机构发布的市场报告均认为,鼓励粤港澳三地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是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规划纲要提出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被寄予融合香港、澳门和广东乃至内地科研合力,推动大湾区变身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深切希望。
对此,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表示,香港具备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广泛的国际联系,再加上中央推动国家科研资金“过河”支持香港、大湾区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等政策,香港将迎来发展科创产业的机遇。
邓江年也认为,“突出科技引领”是规划纲要的亮点所在,大湾区是“向科技要发展”,通过对大湾区的整体规划,着力于解决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协调问题,推动系统性改革。
“规划纲要反复强调三地同心共建大湾区,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港澳优势,放大湾区效应,建设一个开放型经济体。”他说。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规划纲要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新兴产业方面,规划纲要要求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服务业方面,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发言人办公室18日也对外表示,在推动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澳门将发挥所长,与其他城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调发展,为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大环境。
学界还期待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效应。王福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代表了中国最高开放水平的战略平台,但其任务不仅仅是它区域内的“一亩三分地”的发展,而是辐射带动内地西南、华南的经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也涵盖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制度性问题。此外,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步减退等挑战也不容忽视。
对此,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表示,规划纲要作为顶层设计,明确了大湾区建设的大方向、大目标。但在执行层面,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执行措施,预计有关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还须由各部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逐步推出。(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前方天堂还是地狱?特斯拉未来挑战全剖析
数码家电/阅读:15 -
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得看立法者的进度
移动应用/阅读:17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