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城市十年人口变迁:西安常住人口一年猛增61万,北京劳动年龄人口缩水百万
14座“双万”城市居民收入榜:上海超7万高居榜首,长沙城乡收入差距最小
过去10年,14个“双万”城市(即常住人口超过千万、GDP超过万亿的城市)均实现人口增长,但最近数年的人口增速却呈现明显差异。
这14座“双万”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天津、郑州、西安、青岛和长沙。
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显示,自2016年达到最高的2195万人口之后,北京市人口连续4年下降,最近10年常住人口增速仅为11.63%。其他三个直辖市最近10年常住人口增速也在“双万”城市中垫底,其中上海增长8.04%,重庆增长11.12%,天津增长7.17%。
与之相比,中西部强省会迎来“黄金时代”,西安、郑州、长沙、成都的人口增速分别达到52.97%、46.07%、42.64%和38.49%。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造成人口增速差异的,既包含落户政策、生活成本、超大城市人口控制政策的影响,也有产业迁移、年龄结构差异的作用。
以年龄结构为例,四个直辖市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排在前五。其中,上海达到23.4%,排名第一位;重庆60岁以上人口占比21.87%,排名第二位。数据显示,重庆2020年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1.42‰,创下有数据显示的、1985年以来的新低。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未来“双万”城市的人口增长,将越来越依靠外来人口这一“活水”,外来人口的不断流入,将是城市人口活力的重要标志。
中西部强省会人口增长较快
最近10年,14个“双万”城市中,有12个常住人口总量实现10%以上增长,其中增速超过30%的有7个城市,包括深圳、西安、广州、郑州、长沙、成都和杭州。
这7个城市中,有4个位于中西部,均是中西部的强省会。在产业迁移、行政区划调整、低落户门槛和相对低的生活成本共同作用下,这些城市迎来人口增长的“黄金时代”。
从产业迁移来看,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郑州。21世纪初,富士康逐步将位于东部沿海的产能转移到内陆省份,拥有大批劳动力的河南成为迁移重点目的地。2010年,河南省会郑州在接收到富士康的生产线之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
低落户门槛的代表是西安。2017年,西安在大城市中率先大幅降低落户门槛,当年就吸引不少外来人口,尤其是陕西省其他城市的人口落户。由于在教育、科研上的优势明显,西安也吸引了不少东部的电子信息产业内迁,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2021年),2019年西安市常住人口1235万人,2020年达到1296万人,一年增长61万,超过深圳和广州,成为目前发布最新数据的“双万”城市中,2020年人口增量最多城市。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中西部省会城市吸引人口流入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房价。根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指导下的全国房价行情平台数据,2021年10月,长沙、郑州、西安、成都的挂牌房价分别为11257元/㎡、14618元/㎡、16226元/㎡、18215元/㎡,在“双万”城市中排名偏低。尽管这些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无法和东部一些“双万”城市相比,但更有利于外来人口在此安家落户。
相对来说,东部的“双万”城市中,有不少在最近5年的人口增速中落后。典型的就是三个直辖市:天津、上海和北京。
除了人口增速不高,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由于这些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更早,人口老龄化相对严重,人口结构的变化比人口总量的变化更为明显。
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北京。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21年),2010年到2020年,尽管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量仍有228.1万,但是近10年劳动年龄人口(即15岁-59岁人口)却明显缩水。
北京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最高峰在2013年,当年北京15岁到59岁人口的总量为1610.5万,占当年的2125.4万常住人口的75.8%。但是,这一数字此后连续下滑。2020年,北京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为1500万,较2013年缩水超过百万人。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占常住人口总量的比例也下滑到68.5%。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北京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仍然不低,高出上海的66.8%和天津的64.87%,更比位于西部的直辖市重庆的62.22%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但是,这一下滑趋势值得重视,需要提早做好准备,应对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冲击。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21)数据,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2.3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从北京各区来看,呈现出明显差距,其中2020年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已经出现自然人口负增长,自然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是大兴区、昌平区和通州区,均超过4‰。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这表明北京中心城区老龄化更严重,也表明生育、养育成本更低的地方,更容易出现人口自然增长,建议当地提早出台降低生育、养育成本的政策。
外来人口吸引力成关键
相比于北京,重庆的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而且由于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足,户籍人口的总量甚至超过常住人口,出现人口外流的迹象。
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21年),2017年,重庆的户籍人口出现自然负增长,自然增长率-1.09‰。随后的两年,重庆的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提升。但2020年,重庆户籍人口出生28.7万人,死亡33.57万人,自然人口负增长4.7万人,自然人口增长率-1.42‰,创下数十年来的新低。
一个好的信号是,重庆的常住人口增量并不低。2020年,在户籍人口自然负增长的背景下,重庆的常住人口增量仍然达到约21万人,在四个直辖市中排名第一,显示出重庆明显受益于较低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加上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带动人口尤其是劳动力的回流。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重庆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75年增加至9.80年。另外13个“双万”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均超过10年,其中有8个城市超过11年。
北京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6年,每10万人中有41980人拥有大学文化,人口素质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但其他城市差距不大,除北京之外,还有10个“双万”城市每10万人中有2.5万人以上拥有大学文化。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由于“双万”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加上整体人口素质的差异在缩小,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双万”城市的人口比拼,关键仍在于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从目前来看,“双万”城市的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差别很大。有10个“双万”城市公布了流动人口数据,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最高的深圳达到70.84%,最低的重庆为15.01%。此外,天津、青岛和西安也不超过30%。
如何进一步吸引流动人口?除了降低生活成本,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好的租房、交通和子女教育之外,落户政策仍是关键一环。
目前,不少“双万”城市都提出了未来的人口目标。比如,11月17日,《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草案)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此外,根据相关规划,上海提出以2500万人左右的规模作为2035年常住人口调控目标。
不过,这两个全国落户政策最严格的城市,近年来有一定的政策松动,比如上海和北京都针对部分高校毕业生落户开了一道“口子”。根据今年7月发布的《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对应届生的年龄、身份认定予以放宽,并增加了计划单列。
但是,限制人口增长的因素也很多,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比如教育、医疗、交通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双万”城市未来的人口政策或将呈现“松紧结合”的态势:对于本科以上人口落户有望持续放宽,并出台更大力度的吸引相关人才的措施,但部分城市会考虑到自身公共服务的限制,收紧相对低学历和低技能人口的落户。在这样的背景下,拥有较好财力和行政审批权的省会城市,未来或将继续在人口吸引力上占据优势。
(作者:陈洁,李泽慧,杜博涵 编辑:李博)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