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咩额度能取现吗?今日热点回顾小姐姐亲测方法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灌输一种思想:
多为别人考虑,需有利他思维,要“心底无私天地宽”。
可很多人的过度无私,其实都在委曲求全,不断地消耗自己,直到把自己困在生活的死胡同里,退无可退。
余生不长,在不值得的事上,浪费过多的精力,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辜负。
人这一生,想要活得舒服,需要留份“自私”给自己。
01子女的人生别过度操心
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很多人啃老,却没有羞耻感?”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造成年轻人啃老的人,也有很大责任。”
为人父母者,总以一句“爸妈”为枷锁,毫无怨尤付出所有;
身为儿女的,却以一声“爸妈”为依仗,有恃无恐索取一切。
前不久,亲戚老郑给我打电话,不出所料是开口借钱。
这次,是儿子小郑的信用卡逾期未还,要被列入征信黑名单。他想给孩子“兜底”,无奈能力有限,只好四处借钱。
我劝过他多次:“小郑都30多岁了,如今你们不指望养儿防老,至少要多考虑下自己。”
可他们依旧执迷不悟。
为了孙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老郑前些年就把老宅卖了,加上多年积蓄和退休金,全贴补给儿子,入手了一套小两居做学区房。
老郑夫妻像一棵被连根拔起的老树,漂泊无依,租了间破旧的民房栖身。
他们还租了一个摊位,经营家居用品。
每月挣的钱,除了留下基本生活费,其余全给儿子还房贷。
父母捉襟见肘,儿子却肆意挥霍,每月信用卡刷到爆。
造成这种局面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老郑夫妇自己。
古语说“溺爱者不明”,他们对孩子宠溺无度,儿子才会对他们予取予求。殊不知,父母若一路为孩子撑伞,孩子永远学不会抵御风雨。
而父母这棵老树,终会有不堪重负的那一日。
无条件的爱,看上去是支持,其实对两代人都是一种损耗;
有限度的爱,看上去显冷漠,其实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杨澜在《大女生》一书中说:“别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
因为我们不仅是父母,更是我们自己。
在父母天性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点,而不是厚此薄彼。
只有跳出“完美父母”的怪圈,才能给彼此的生活松绑。
父母适度的自私,才是对孩子真正的无私,也是对人对己的一种成全。
02他人的事情,别太多付出
英国心理学家雅基·马森在《可爱的诅咒》一书中写道: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被看作‘可爱的人’,觉得要让别人喜欢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一切以他人的需求为先。
雅基·马森将其称为“可爱的诅咒”。
书中有一位“可爱的同事”杰西卡,在别人眼中,她是一个总是笑容满面、心甘情愿付出的天使。
但是,杰西卡却活得很憋屈。在她心里,自己除了一份“毫无前途”的工作外,没有任何其他生活。
她长时间加班,却没有加班费,一个人做两个人的工作,多年兢兢业业,却得不到认可或支持。
每天下班后,杰西卡都觉得自己像被榨干了一般,沮丧,无力,这样的日子仿佛望不到尽头。
她觉得压力太大,想要减肥、交朋友,享受五彩斑斓的都市生活。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杰西卡决定先从“减少1%的可爱”开始。
“我要为自己着想,拒绝他们堆到我面前需要加班的工作,准时回家。”
杰西卡发现,这样“客气的拒绝”很有效。
当同事A请杰西卡帮忙做电子数据表时,她拒绝了:“我很想帮忙,但我做不了,因为我还有很多其他事。”
当同事B请杰西卡配合其日程安排,并要求当天给答复时,杰西卡坚持说,她会在这周结束前给出答复,且完全不会影响大家的工作。
她与合租室友划定了更清晰的界线,不再容忍别人对她的区域、时间和用品的肆意“侵占”。
杰西卡用了六个月,循序渐进地改变,终于打破了“诅咒”:
她在工作中担当了更具挑战性的新角色;她有时间发展了新爱好,还交了新朋友。
如今的杰西卡,工作生活两相宜。
傅雷曾说:“人的心理是: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临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
正所谓“贪得者无厌”。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你一味地退让,只会让人更加肆无忌惮的欺负你。
和有求必应比起来,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更轻松。
过分付出,惯坏了变本加厉的人;
不懂拒绝,纵容了得寸进尺的人。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先取悦自己。
他人的事情,量力而行。
学会自私一点,你会发现生活变得舒心很多。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