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山西阳高县挂职副县长谢留强:不拔"穷根"终不还
左上图 谢留强(右)在指导农民种植果树。右下图 谢留强(右一)给阳高县贫困群众讲解脱贫致富之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存瑞摄
作为一名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选派的扶贫干部,2011年7月15日,谢留强从北京来到山西阳高县开展对口扶贫工作,挂职担任阳高县副县长。谢留强一待就是7年,像当地的河儿柳一样在这块黄土地上扎下了根。
2000多个日日夜夜,谢留强在阳高用双脚丈量土地,用温情体恤群众,用才智谋划脱贫,用实际行动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拔“穷根”、挪“穷窝”。7年来,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扶贫工作队战友,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回京升职、家人团聚的机会,三次主动申请延期,立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7年来,他全心全意为阳高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想办法、谋思路、办实事,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舍小家、为大家”的责任。
用“绣花”功夫助力扶贫
初到阳高,看到的是只有一条街道的县城,道路两边是低矮的建筑,四周是光秃秃的荒山,谢留强的满腔热情和梦想不由得沉滞起来,阳高远比想象得还要贫穷落后。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阳高县,地处丘陵地带,没有地下资源,没有工业产业,全县共有人口28万,当地大多数农民主要依靠种植玉米为生。多年来苦于“地荒着不种不行,但是种玉米又赔钱”的现状,一直找不到有效的增收模式,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仅仅可以维持温饱。
“阳高的贫困扶什么、怎么扶?通过什么样的扶贫方式才能让农民真正走出贫困,彻底拔除穷根?”徘徊在阳高的山坡沟梁间,谢留强谋划着阳高的扶贫出路。“扶贫不仅仅是给农民送点粮、拿点钱就能解决的问题,根本的出路是构建扶贫产业,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农民从根子上摆脱贫困、富裕起来。”
阳高县鳌石乡是农业大乡,主要农作物为玉米,亩产800斤至1000斤,种一亩地年收入仅几百元。“种玉米基本上是年年受累年年赔钱,但是又不知道种啥挣钱,再加上一没资金二没技术,这苦日子何时才能变个样?”鳌石乡乱石村村民宋喜明的一番话,道出了很多农户的心声。
通过调研了解到,鳌石乡的大部分土壤为淡栗钙土,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种植优势。谢留强提出结合当地传统的果树种植基础,发展林果和林下药材培育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高效特色产业项目来抓。为此,他3次跑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商谈项目合作,解决技术和销路问题,并多次跑省市整合扶贫资金700多万元,构建了双千亩林药套种扶贫产业园项目基地。
如今,项目基地已集中连片栽植寒富苹果2114亩,林下套种黄芪、板蓝根、丹参、知母、射干、党参等7种中药材2000亩。该项目以合作社的形式,全乡208户贫困家庭458人参与入股,贫困户可从中获取3方面收入,即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费和劳务收入。村民曹立峰家两人参股务工,“入股分红一年可收入1.5万元,土地流转每亩地每年收入400元,劳务收入男劳力每天80元,女劳力每天60元,一年可干半年的活,每年人均增收4800元,户均增收7000多元”。曹立峰说,寒富苹果产业按正常年景测算,每亩利润可达5000元。仅此一项,3年后人均年可增收1万多元。这些果树和药材比种玉米要强好几倍,不光让我们脱贫,还能让我们致富,是我们贫困户的“摇钱树”。“这个项目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方式,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谢留强说。
挖掘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说起发展产业扶贫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收益,狮子屯乡侯官屯村村支书王瑞清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家目前有3个蔬菜大棚,每年最少能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侯官屯村共有103户227人,其中124人属于贫困人口。王瑞清说,2016年12月份的一天,气温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谢留强顶着寒风再次来到村里,同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谋划脱贫工作。“贫困户内生动力差,单打独斗效果差,只有抱团发展才有出路。”谢留强当时的这句话至今还振聋发聩。经过多次讨论,一个精准的帮扶规划出笼:成立扶贫专业合作社,申请国家安监总局专项扶贫资金新建日光温棚10栋,返租原有温棚10栋,连片建设扶贫产业园,发展樱桃、油桃和葡萄等温室矮化林果业,所得收益按比例给贫困户分红。
在随后的项目建设期间,谢留强寸步不离。经过两个多月奋战,10栋大棚全部建成。在此基础上,他趁热打铁,推进2017年10栋日光温室二期项目。待一期、二期项目全部完成后,日光温室将达到30栋,全村103户贫困户每户年均可实现分红2000元,让贫困户抱上了持续稳定增收的“金碗碗”。
由于村里很多人不会种菜,谢留强就多次拜访全国劳模、本土林果专家李平,动员李平担任村里的扶贫产业园技术顾问,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随后又协调成立了合作社,引进专业公司种植,村民入股到年底分红。“每个大棚每年有3万多元收益,平时老百姓还能来打工,这样下来户均可增收1万多元。”王瑞清说,扶贫路上有这样的领路人,看着老百姓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我们这些村干部也越干越起劲。
“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首先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做强工业,从战略性、长期性和根本性上增强脱贫和发展动力。”基于这样的想法,谢留强自2011年到阳高县挂职副县长伊始,就琢磨起如何把当地的工业做强做大,主动承担起筹建阳高县安全产业园区的重任。2013年初,国家安监总局正式批准阳高龙泉工业园区列入安全产业示范园区试点单位。谢留强随即与安全产业企业开展对接,促成阳高县政府与同煤集团合作共建安全产业园区。
目前,阳高龙泉工业园区成为同煤集团非煤产业项目转移和矿用安全项目建设基地,引进矿用高强力输送带、4×35万千瓦热电联产等项目,总投资达90余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
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7年来,谢留强走遍了阳高县262个行政村,与群众交流沟通,帮助群众解心结、解难题、扶思想、长志气,把党和政府的关爱温暖送到群众中去。
针对贫困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的实际情况,谢留强联系煤炭总医院的专家教授,协同当地卫生部门,深入边远山村,开展义诊活动。7年累计为近2000人次开展义务诊疗,免费发放价值2万余元的药品,使一些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也有效提升了县、乡两级医疗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和医疗水平。
“饮水难、灌溉难、防汛难”是阳高县贫困乡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关系到贫困群众最切身的利益。针对这“三难”,谢留强提出了“实施基础扶贫”的建议,逐一为当地群众破解难题。他先后筹集资金500余万元,完成了东小村镇集中供水站水源补充工程;在秋林、东团堡、柳家泉、大南沟等贫困村启动人畜饮水解困、截潜流等工程项目建设,修复加固护村防洪堤坝;实施机井配套工程,新打机井1眼、配套机井4眼,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地“饮水难、灌溉难、防汛难”问题。“自从解决了用水难问题后,我家这3亩多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头一年就多收了300多斤玉米,去年一亩更是比原来多收了500来斤!”正在翻地的友宰村村民韩全山一边拍着土埂,一边高兴地说。
为了做好既扶“志”又扶“智”,谢留强结合阳高县实际,对困难群体按照年龄、劳动能力、健康状况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救助活动,组织县劳动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扶助有能力的困难家庭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当贫困群众有了干劲儿且掌握了一门技术后,他又在如何选产业项目上替他们操起了心。为了能给贫困群众选一个好项目,他多次远赴外省考察,反复同考察组成员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当地老百姓意见,项目落地后,他还时时刻刻地关注项目的推进。“扶贫就像做生意一样,必须要给贫困群众把好关,选来的项目一定要挣钱并有持久的生命力。”谢留强说。
“扶贫工作队总归是要走的,离开之后当地群众怎么办?”在近7年的扶贫工作中,谢留强深深体会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认为,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谢留强说,解决贫困群众的问题靠一两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要通过村党支部班子建设,为贫困群众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培养一批不走的贴心人,才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长久之策。
让谢留强欣慰的是,到2017年年底,阳高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60元,比2011年增加一倍还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存瑞)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7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6 -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1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