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平:不能把PPP异化为政府新的融资工具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9日讯 近日,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在博智宏观论坛第二十七次月度例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PPP模式本质特性决定它是一个提质增效的工具,但我国目前实践中,在一些地方存在异化泛化问题,根子在把PPP模式简单异化为政府一种新的融资工具。
2014年起,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PPP改革,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公共服务领域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实现多元、高效、高质量供给。
焦小平表示,从基建投资角度来看,目前PPP项目已覆盖19大领域,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类,第二是市政工程类,第三是绿色低碳环保类。四年PPP改革在推动基建投资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他认为,新时代下基建投资创新要对标高质量发展。首先,定位要转变。基建投资不仅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更是一种关系民生福祉的公共服务,要量力而行、可持续。其次,要坚持效率第一。基建投资要追求宏观有效能,微观有效率。不能把基建投资简单理解为基建工程,一定要把运营服务加进去,而且要看项目最终是否产生所需要的服务,要看老百姓有没有实际获得感。最后,动力要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正式明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提供了依据,这也是PPP改革的大背景和政策逻辑所在。市场化就是竞争供给,竞争效率大于垄断,这是经济学一个基本常识。
“PPP是改革再出发的新动力。”焦小平说,PPP改革要成功,必须从三个层面深化改革。一是宏观治理层面,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特别是要在合同契约层面具体明确二者的边界和权责等。二是中观机理层面,需要三项改革协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放管服”措施;财政体制改革中要把政府在PPP合同中的支出责任纳入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同时要严把支出责任10%限额关,不能只有油门没有刹车;投融资体制改革上要防止政府投资的扭曲效应和挤出效应。三是微观管理层面,要坚持物有所值评价。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PPP的核心价值观和目标。
焦小平认为,从高质量发展角度看,PPP市场未来潜力巨大。截止今年3月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中经过“两个论证”纳入管理库的项目有11.5万亿元,完成采购的有5.5万亿元,已开工的2.0万亿元。按照PPP项目平均合作年限20年来算,粗略估计已开工项目每年产生的支出责任约1000亿元,完成采购的约2300亿元。据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已通过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335个全国PPP示范项目,比传统投融资方式减少投资1267亿元,平均每个项目减少3.8亿元。因此随着政府预算的公开,政府没有任何理由不更高效利用财政资金。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7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6 -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1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