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 远方别走偏
这几年大量的旅游文学、书籍,引领了旅游文化风尚。但是,这类图书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旅游图书的兴起,是因我国旅游市场崛起、大众休闲旅游的文化意识逐步提升而发展起来的。不过,早期旅游图书大都是实用指南类图书,这类旅游图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文学、图书,文艺性比较差,更谈不上文学性。
随着互联网兴起,旅游网站以及生活服务类APP的使用,让传统指南类、资讯类旅游书籍渐行渐远。旅行书开始从“美景”记录转向“自我”表达,大量基于个人情感的游记登上书店、机场和咖啡馆的货架,进入畅销榜单。这种变化,是旅游文学、旅游审美意识的觉醒,成为旅游文学图书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和精神渴求。
前几年,有一本畅销旅行散文集,作者足迹踏遍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十几个国家,卖力写了近300页。但读者翻开后一看,一半是照片,一半是恋爱记录,末尾还附上了情感指南。这样的旅游图书,不仅内容注水,也有违于旅行的探险、发现、追寻和获取思想等文化精神意义,读者收获不大,旅行的“梦想”仍停留在文艺幻想阶段。
还有一些旅游图书,会设计如下浪漫套路。首先,这类书的封面,会选取开阔的公路风景照片,插图往往是不露全脸的旅行者,或背对镜头伸出手,或背包坐在路上;其次,腰封上会注明“出走×年”“××种放纵人生的旅行”“这辈子一定要去的××”“你和××之间,只隔着一张火车票”等推介字眼。
这些旅行书,包装上的文字基本上用的是鸡汤文,比如“诗与远方”“理想”“自由”“漂泊”“逃离北上广”,等等,向读者诉求,人们会丢下所有的疲倦和理想,带着相机,远离繁华,走向空旷。这样的旅游图书,还算不上是文学图书,从书籍的装帧设计和包装上仅仅渲染的是一种流行的“文艺腔”,基本上还是属于“心灵鸡汤”类的范畴,仍未能摆脱内容、思想和情感的浅显、平庸的弊端。
一位作家曾指出,这类旅行图书是“伪旅游文学”,“一味玩弄文艺和‘鸡汤’,看似为一些读者创造了宣泄情绪的出口,但经不起现实的旅行的考验和挑战。因为,一颗说走就走却自我膨胀的心,往往会让旅途最终不尽如人意,用浪漫元素包装出的远方,刷的只是自我存在感,眼前所见也注定偏狭”。对这样的旅行文学图书,作为热爱旅行的读者,肯定用脚投票,不会买账。读者希望看到的,是能够表达真实的自我探险和自然情怀的旅行文学。
今天的时代,正像有人所说:我们处在一个真正的缩减的旋涡中,缩减仿佛是一种宿命,有力地罩住了我们。在这个旋涡中,友谊缩减为交际和公共关系,读书和思考缩减为看电视,大自然缩减为豪华宾馆里的室内风景,对土地的依恋缩减为旅游业,真正的冒险精神缩减为假冒险的游乐设施。总之,一些我们期待的生活方式的精神价值都缩减成了实用价值,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这正是我们处于的时代精神生活情形,物理空间上的距离正在消弭,旅游或旅行变得日益抽象化、疏离化。旅行的便捷,削减了单纯的风景描写和历史介绍的吸引力。人们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欣赏全球美景。再没有哪里是神秘的。同时,文学中的“旅行的意义”正在被消解。
总之,那种流行的畅销的“伪旅游文学”,徒有一点“文艺范”的旅行图书,是永远打动不了读者那颗热爱“诗与远方”的冲动和冒险的心灵的。他们需要的旅行文学、图书,或他们阅读旅行的文学、图书,应是一种自我和灵魂的观照;或痛苦地找寻适宜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之地;或行走于内心世界的道路;或从存在的狂热困境中逃脱出来,寻找心灵的故乡,寻找精神的避难所,寻找救助之光;或执着之路,不退却,永远前行;让文学在路上、让灵魂在路上,让生命接近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渴求和皈依……(袁跃兴)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7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6 -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1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