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 提升城市竞争力
图为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德阳至简阳段何家湾大桥段施工现场。 (资料图片)
四川成都和德阳两地围绕《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1—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充分对接沟通,从交通互联、环保同治、产业协同、创新协同等方面推进成德一体化发展
“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10多分钟就有一趟车,往返成都和德阳无论是工作还是聚会都很方便。”在四川成都工作、老家在德阳的蔡禹洁很乐意选择成德之间的动车出行。现在,成德动车实现了公交化运营,每天开行动车80余列,平均18分钟/班,最短6分钟/班,从德阳最快23分钟即可到达成都。
成德同城化,让大家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还有一些“实惠”悄然发生在我们不常关注的地方:高速公路不断加密成网,成德产业园里入驻的企业越来越多,公共服务不断对接共享……作为离成都最近、接壤面积最宽的地级市,成德同城化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和明显的优势。
四川省提出,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首次提出“提升环成都经济圈各城市能级,加快发展以绵阳、德阳、乐山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德阳在四川“一干多支”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可谓既增光一域,又添彩全局。
主动融入 提升城市竞争力
实施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六个协同”路径,加快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为核心,南有天府新区、北有德阳新城的“一核两中心”发展格局
“从一些地区走过的历程来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是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契机。2017年,德阳城镇化率为51%,在这个重要的关键期,对外推进成德同城化、德绵一体化发展,对内坚持市县统筹发展,进一步促进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正当其时。”德阳市委书记赵世勇表示。
主动融入,深度融合,成德两地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合作已久。
2015年,德阳把成德同城化发展作为全市“一号工程”加速推进,着眼把德阳建设成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北部新城,实施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六个协同”路径,加快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为核心,南有天府新区、北有德阳新城的“一核两中心”发展格局。
2017年5月18日,成都德阳两地签署《推动成德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等一揽子协议,为成德同城化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更深层次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成德两地围绕《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1—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充分对接沟通,将成德一体化纳入两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成德同城化空间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等9个“十三五”专项规划。
德阳是四川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成渝城市群、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8月22日,成都平原经济区联席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对成都“主干”地位和成都平原经济区在“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中主引擎作用的认识,加快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协调联动高质量发展。
为此,德阳提出下一步将围绕打造环成都经济圈通勤最佳城市,加强与成都在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区间快通等方面的对接;坚持环保同治,实现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坚持产业协同,实现集群成链发展;坚持创新协同,实现创新改革联动。
交通先行 助力同城化步伐
德阳重点加强与成都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区间快通的对接,构建“7高8快9轨”成德同城综合交通体系
入秋,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德阳至简阳段方家沟大桥段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项目起点是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终点是简阳市禾丰镇,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时速120公里,线路全长105.56公里,其中德阳境内长约68公里。”中国铁建投资集团公司项目方副总经理周祯淳告诉记者,项目于2017年3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3月份建成通车。
成德城市主轴“天府大道北延线”、成德绵高速扩容工程、德阳至天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近年来,一个又一个成德同城项目开工、开建。
2016年9月30日上午,德阳市火车北站站前广场人头攒动,成德同城动车公交化运营正式启动。当天14∶15,首趟“德阳—成都东”C6287次动车组从德阳始发前往成都。
当前,德阳已着手启动编制德阳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并与成都对接,预留多条成都市域铁路延伸至德阳的通道条件。随着下一步成贵高铁全线开通,成都经成贵高铁、贵广高铁只需6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广州等珠江三角洲城市,届时德阳市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开通与贵阳、广州等地区的直达高铁,打通高铁大通道。
“未来德阳将重点加强与成都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区间快通的对接,力争尽快启动建设1条至2条成德轨道交通,构建‘7高8快9轨’成德同城综合交通体系。”德阳市商务局局长冯军说。
利益分享 推动一体化发展
统筹推进在企业注册、资质互认、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协同,推动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共融发展局面
成德同城化绝非仅仅是距离上的缩短。
2013年8月份,成德两地签署了《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位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的成德工业园于2013年9月份启动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亿元,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实现总产值73亿元。在成德工业园区1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范围内,不少已经投产的项目都来自于成都。这与园区紧邻成都、接受成都的辐射带动作用密不可分。
走进园区内的四川省星光钢结构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次钢、压型板、楼层板……焊花飞溅,生产场景繁忙有序。
“2013年,我们成为第一家入住园区的企业,那时整个园区还比较荒凉,很像一个大工地。5年多时间里,这里聚集的企业越来越多,我们需要的产品配件供应商全部集中在园区里,大家感受到了集群式、成链式发展带来的便利性。”星光钢结构副总经理刘星佑告诉记者。
“除了绿色食品产业园、台商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外,我们还重点规划建设了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智能终端制造、精密加工等产业,力争建成成都、德阳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和智能制造引领区。”四川中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周礼强向记者介绍。
从政策层面来看,不久前,成都提出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环成都经济圈,建立“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其他市(州)”的产业互动模式,探索“存量不动+增量分成”的区域利益分享模式,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最具优势的成都平原城市群。
从德阳的实际来看,装备制造业一直是城市的重要产业,工业建市、兴市是德阳的特点。当前,德阳正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推动“德阳制造”向“德阳智造”转变。
根据相关规划,德阳还将主动承接成都产业疏解,大力发展以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等为支撑的万亿元级高端装备产业带,共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推进政策机制协调共用,坚持市场共建、利益共享,统筹推进与成都在企业注册、资质互认、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协同,推动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共融发展局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畅)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7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6 -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1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