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大国攻坚的嘹亮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云南逐步在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实行14年免费教育。图为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小学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摄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东嘎乡,吸纳280户贫困人员的合作社喜获丰收。图为合作社社员在分拣土豆。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摄
刚刚摘下贫困帽的江西瑞金市“成绩单”亮眼: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9.38%、综合贫困发生率0.91%。瑞金成为赣南革命老区首个脱贫摘帽县市。这份成绩单,正是我国扶贫体制深化改革和扶贫方式不断创新的结果。
国务院扶贫办前不久宣布,2017年申请脱贫摘帽的中西部20个省区市125个贫困县中,40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截至目前,我国已有68个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脱贫摘帽步伐加快、脱贫工作质量明显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更强等新特点突出。
5年脱贫近7000万人——
创造脱贫史上最好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5年来,我国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7年末的3046万人,累计减少6853万人,减贫幅度接近70%;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2017年底的3.1%,年均脱贫人数1370万人。
同时,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责任体系。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
政策体系。中办、国办出台13个配套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出台23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配套措施。
投入体系。2013—2017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2822亿元,年均增长22.7%;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825亿元,年均增长26.9%。
动员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坚。
监督体系。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扶贫领导小组对各地开展脱贫攻坚督查巡查。
考核体系。组织省际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和媒体暗访,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任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功使8亿多人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选派43.5万名第一书记——
配强脱贫攻坚“一线战斗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经过5年努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脱贫攻坚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资金、政策等制度供给持续发力。推进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到县比例从2014年的70%提高到2017年的95%。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437亿元,支持了112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出台财政、金融、土地、交通、水利、电力、农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打出政策组合拳。
为了推动扶贫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中央累计向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43.5万名,目前在岗的第一书记19.5万名。全国累计向贫困村选派驻村干部278万名,目前在岗的驻村干部77.5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出主意干实事,扶贫政策措施发挥最大作用。
如今,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从脱贫攻坚任务看,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其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居高不下。“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更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核心理念就是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慈善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
贫困识别准确率98%以上——
贫困数据首次实现到村到户到人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瑞金市叶坪乡山岐村村委会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密密麻麻的表格。贫困发生率、农户入户路硬化……公示上细化的15项贫困村脱贫任务指标全部完成,山岐村摘掉了贫困帽。接地气、可操作的精准施策,成了助力瑞金脱贫的法宝。
脱真贫、真脱贫,精准施策是基本方略。
脱贫攻坚要做到精准,首先必须摸清贫困底数。2014年,在全国范围逐村逐户组织开展贫困识别,基本摸清了我国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信息,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目前建档立卡贫困识别准确率达到98%以上。建档立卡使我国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
精准扶贫,还体现在对症下药,分类施策,打造“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428个贫困县开展电商扶贫试点,2.26万个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产业扶贫风生水起;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十三五”期间1000万人口要“挪穷窝”;生态补偿脱贫一批,3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生态护林员上岗就业;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人口逐步实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稳脱贫、不返贫,提高脱贫质量是关键。
发展脱贫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稳脱贫的有力抓手。江西省万安县枧头镇茅坪村村民罗人松,将自家大院的杂物间整改成了光普达太阳能电子厂扶贫车间,贫困户实现了照顾家人、田间生产、务工就业三不误。全县建立扶贫车间71家,吸纳1000余人在家门口务工,其中贫困户518人。
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保障机制,是稳脱贫的重要制度供给。在云南省镇雄县,过去是“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全县因病致贫返贫率高达30.67%。如今,通过县里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四重保障”政策,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91.5%。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7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6 -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1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