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颗中法两国共同研制的海洋微波遥感卫星成功发射 “国际新星”坐上“头等舱”
中法海洋卫星首次实现了海风和海浪同步观测——由于装载了中方研制的微波散射计,以及法方研制的海洋波谱仪,它将在距地520公里的轨道上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现对全球海洋表面风浪的大面积、高精度同步观测,并通过相关科学实验和应用,进一步科学认知“无风不起浪、无风三尺浪、有风就有浪、后浪推前浪”等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规律,提高对巨浪、海洋热带风暴等灾害性海况预报的精度与时效。
据悉,该微波散射计是全球首台扇形圆锥扫描散射计。它具有大尺度、全天时、全球观测的特点,一天可以覆盖全球的海域面积,能在海面台风等海洋环境监测中发挥独特作用。例如,在台风仍为热带低压状态时,卫星的微波散射计就可以捕捉到它的形态特征,并将观测数据实时发给用户,为相关部门分析判读及预报提供决策依据。
微波散射计还能准确捕捉到台风中心位置,跟踪其位置变化,并提供直观清晰的图像灯观测资料,对台风强度及其破坏性判断非常有效。
此外,中法海洋卫星数传分系统由中方和法方联合研制,负责接收微波辐射计和波谱仪传来的遥感数据,并进行编码、存储或者直接将数据传回地面接收站。值得一提的是,该卫星上的固态存储器分区设计将固态存储器分成了两个区域,中方和法方分别使用,互不干扰。
当卫星运行至境外时,数据处理器会将遥感数据送固态存储器存储;当卫星到达中国境内时,数据处理器会向固态存储器发出请求信号,将编码后的遥感器数据和存储在固态存储器的数据进行融合等操作后,再通过数传天线发送到地面图像接收站,供用户使用。
11300公里,是北京到巴黎的最短距离。然而,从中国到法国再回到中国所经历的轨迹,足以环绕大半个地球。汽车、火车、飞机……对于旅行者来说,这是一趟经历丰富的奇妙之旅,但对于精密的星上产品而言,却是一次极大考验。
与我国研制的其他卫星不同,中法海洋卫星的部分结构板需要先运输至法国安装重要仪器设备后,再运回国内进行总装。为让卫星顺利“漂洋过海”再安全返回,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为它打造了舒适安全的“头等舱”,让它在万里长途中,经得起颠簸,耐得住气压变化,应对各种极端天气。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中法海洋卫星包装箱主管工艺人员介绍,此次是他们为法国客户研制的首个出国包装箱产品,不仅需要确保安全可靠,还要根据用户需求提供配套的使用服务。为满足包装箱的刚度要求,他们采用了1毫米厚铝板复合蜂窝板的结构形式,并首次选用了泡沫铝与铝板一体热压成形,在确保箱体结构刚度的同时,还比传统包装箱更轻,使用更方便。
当然,仅有坚固的外壳还不够,为避免箱体内的产品受到额外的变形力和磕碰,他们对包装箱内部进行了巧妙设计——能够将较大的结构板牢牢固定住,并将其他稍小的结构板紧紧相连,从而实现了结构板之间的刚性连接,避免结构板之间的碰撞。利用围框的刚性、减震器的柔性以及箱体内壁的软质发泡材料,能够克服结构板赴法前后质量变化达300%以上的减震需求,最终给结构板打造了“头等舱”般既安全又舒适的“旅行”环境。
相信随着国际航天合作不断深化,后续将有越来越多的产品走向国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7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6 -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1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