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赤城:既要环境绿 又要口袋富
河北省赤城县欧阳村的微型薯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 祝惠春摄
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工程,让赤城县的生态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全县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图为张四沟村一角。 本报记者 祝惠春摄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靠坝上,南与北京山水相依,是首都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近年来,赤城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的新路径。
“这里就像画一样美!”驻河北省赤城县张四沟村第一书记张军告诉记者,张四沟村一带过去因为放牧,山林植被破坏严重,生态恶劣。但是如今,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张四沟村西边的几个村子已划为国家自然公园,村民们就地转化为护林员。张四沟村目前已经签约一个天然园狩猎综合旅游项目。”张军说,村里还成立了老旧房屋合作社,引入北京中老年人到此租房养老。“租期30年,一年5万元租金,允许翻盖房屋,但必须修旧如旧,保持乡风乡貌。”张四沟村党支部书记崔永富说。
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赤城县是矿业大县,境内有金、铁、沸石等38种矿藏,其中铁矿13.47亿吨,居全省第二位;沸石4.57亿吨,是亚洲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沸石矿。过去,矿业税收曾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75%以上。但为了绿水青山,赤城县壮士断腕,先后砍掉70多个可能造成污染的经济合作项目,关停、压缩了59家污染性企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准入,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减排要求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此外,全面禁牧,牛羊养殖数量锐减70%以上;全县3.2万亩水稻全部改种旱田,年节水2000多万立方米。同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塞北林场等生态工程,完成造林2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0平方公里,每年减少泥沙排泄160多万吨,有效阻挡了来自内蒙古高原的冬春季大风和由此带来的大量风沙。
一系列的生态和水源保护工程,让赤城县的生态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57%,林草覆盖率达83.11%,荣膺全国首批100个“绿色小康县”称号;红、白、黑3条河流入京水源均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全县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始终处于北京周边最优水平。
生态产业带来“金山银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赤城县的特色和优势,赤城县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的环境,又要富的口袋。”崔永富说。
按照《赤城县2018—2020年扶贫产业发展规划》,赤城县着力构建“5+2”扶贫产业体系,大力发展5个特色种养富民产业:精品苗木、中药材、特色养殖、杂粮杂豆、食用菌;2个传统主导优势产业:错季蔬菜、乡村旅游。其中,最亮眼的是生态旅游业。
龙关镇椴木沟村坐落于群山之中,过去这里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由于严重缺水,村民需要到附近的红河挑水喝,大雪封山时只能化雪水喝。而如今的椴木沟村正在与河北大学合作,策划打造“中国·赤城生态文化研究院”,建设中国第一家省级生态文化资源露天图书馆。驻村第一书记王仲华告诉记者,椴木沟村将用花海、云海、星海来吸引北京市民到此休闲。
在赤城县与北京市延庆县交界处的闫家坪村,海陀小镇以瑞士小镇为蓝本,通过五星级配套,提供全方位完美度假体验。这里有亚洲最大的房车营地,美景如画,仿佛是世外桃源。该项目总投资70亿元,整村搬迁3个村子,项目征地4596亩,惠及贫困户359户1043人。
以海陀小镇、燕阳集团体育度假小镇、黑龙山文化生态旅游等项目为龙头,赤城县的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优势,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除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在欧阳村,驻村第一书记郝琳娟带领村民建立了微型薯基地。打开销售渠道后,经济效益非常好,一个大棚一年收入就有5万元。通过探索股份、订单、劳务等利益联结模式,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稳定就业。以这样的“产业+基地”示范区为龙头,赤城推动蔬菜全产业链建设,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7.7万亩,带动1100多户贫困户在土地流转、劳动就业、入股分红中增加收益。通过果品产业补贴政策引导,推广发展优质林果面积2780亩,带动贫困人口60人,人均年增收3216元。目前,特色种养加产业可覆盖贫困户26893人,人均年增收1927元。
生态补偿让收获更多
赤城县找准放大生态优势的切入口,用好生态补偿政策的同时,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实抓好,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让群众在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依托国家、省级重点公益林项目和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项目,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增加生态补偿收益。项目总投资1497.15万元,共计186.4亩,惠及贫困村211个。
抓好京张协作对口帮扶补偿。北京市为赤城县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投资4950万元;“十三五”期间,每年安排支持该县发展农业节水补助项目资金2240万元;投资1.55亿元支持建设18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
增加生态护林岗位。在500万国家生态护林资金基础上,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选聘694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累计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5322个。
此外,造林绿化工程带来更多实惠。2018年,赤城县完成生态造林50万亩,总投资6.996亿元,惠及12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参与造林劳务470人次,人均增收1941元。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统筹起来,按照一个标准同步规划、有序推进,2018年投资1.13亿元,全面推进232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高标准的生态工程建设,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高了群众收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惠春)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7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6 -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1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