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流通业发展综述:服务国民经济 引导消费升级
“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绝大部分商品流通由国家计划管理,价格由政府决定,只有3%左右的商品流通和价格形成由市场决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97%的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只有3%左右的商品由政府管理价格,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已经显现。”
从“3%到3%”的变迁,正是流通业这40年里巨大变化的缩影。
从摸索探路到体系初建
流通业改革开放40年来,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致从1978年到1991年,这是传统流通业改革的起步阶段。王微告诉经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流通体系改革逐步放开了对商品流通的计划管理,逐步打破了传统计划分配模式,开始探索建立市场流通体系。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王先庆表示,这一阶段,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放开部分日用消费品价格,允许个体户在市场上自主销售,以“广货北上”为特色的内贸流通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傅龙成表示,改革初期原商业部在饮食行业推行经营责任制,后来发展到小商店、零售店内部班组核算,内部承包柜台、门店承包、门店租赁等,总的来讲是着眼于微观搞活、着眼于企业自身搞活,不触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第二个时期从1992年南巡讲话到2001年入世前。在这一阶段,以邓小平同志南巡为起点,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我国初步确立了“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发展目标。王先庆表示,这一时期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数万个专业批发市场纷纷建立,以满足工业原辅材料和产成品的集散需要。同时,以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超市进入为突破口,迎来了大型综合超市发展黄金时代。“这也是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阶段,这个阶段除了保留少数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之外,基本上取消了计划分配和政府定价。”王微表示,我国商品的资源配置和流通主要依靠市场,价格也由市场决定的格局在这个阶段基本形成。
第三个时期从2001年入世后至2012年。这个时期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初步建立起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流通体系从过去的开放探索到更大程度对外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流通体系的组织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王微表示,这个时期我国逐步从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型升级,同时中国的流通企业开始发展壮大,国际化进程加快,进而形成了能够进入全球流通行业参与竞争的大型企业。
第四个时期从2013年到现在,流通领域进入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流通业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王先庆认为,流通业不仅要担负起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使命,还要促进产销协同,“流通业开始发挥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王微认为,中国流通体系从2013年开始就进入到向高质量和现代化发展上来。
从引导生产到促进消费
过去40年,我国流通业总规模显著跃升,流通领域产品供应极大丰富,供求格局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基本形成。“我国现在已经融入全球流通体系之中,成为最大的贸易国家,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王微说。
王先庆认为,在现阶段,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入中后期,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一方面,可以引导生产,即流通商通过消费大数据、渠道控制权、物流进车间等途径,延伸到生产过程中,甚至直接以定制生产、供应链服务等方式参与生产决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消费,即通过完善的流通体系、灵活的销售方式、多样化的服务,尤其是个性化、体验化的服务,改变居民的购物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消费规模扩大和升级。同时,可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即流通业通过发挥对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体系的柔性、韧性和弹性,提升贸易能力与生产制造能力的匹配度,从而减少盲目生产、无序生产与经济运行中的浪费,实现更大的财富价值。比如,当国际市场发生变化时,可以较快地借助国内贸易渠道扩大国内消费,缓冲出口受阻带来的压力。
此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流通领域广泛应用,流通业正从量变到质变,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涌现,从智慧零售、智慧物流到智能生活、智能服务,流通领域的创新引导着整个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使生产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从规模化到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业发展的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客观上也对我国流通业从规模化向高质量发展全面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王先庆认为,从一个角度看,新技术在流通业的普及应用,使中国流通业在某些领域开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流通中的电子支付、快递配送普及率等,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为载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特征,使整个流通体系出现结构性变化。从另一个角度看,经过10多年来的探索,流通业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机制已基本形成,初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促消费”模式和道路。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和进出口贸易融合为标志,流通业国际化趋势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能力越来越强,流通业对生产制造业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更充分,尤其是工厂定制化生产和农村电商大发展,使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中国覆盖城乡的贸易流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商业网点布局也逐步完善,流通业开始从规模化向高质量发展全面转型升级。
王微认为,未来我国流通业发展要通过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她表示,当前我国流通体系发展正处在新的变革时期,“消费带动、技术驱动、深化改革动力,这是未来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流通体系发展方向更加国际化、现代化、规范化”。(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冯其予 姚 进)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7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6 -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1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