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薇: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更优环境
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项重点任务,第一项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如何落实好这项重要任务、更好以创新助推制造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应该看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化,关键是提升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下一步,要重点围绕解决制造业面临的融资难、综合成本高、投资收益下降等实际问题,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和创新环境,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
深刻认识制造业创新的阶段特征
当前,我国创新要素在向企业集聚,制造企业创新投入产业占比高,制造业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创新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从引进技术为主转向自主研发,国内技术供给能力增强,产业布局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部分领域的技术应用进入世界前列。
具体来看,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创新具有以下特征:创新活动相对集中在高技术产业;创新以自主研发为主,国内技术供给能力不断增加;制造业合作创新以产学研合作为主,客户和供应商在具有重大价值的合作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小企业是制造业创新的活跃力量,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比较普遍,投入强度高;产品创新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内大市场是制造业创新的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新产品比例偏低,企业创新的国际竞争力有待增强。
此外,创新模式呈多样化趋势,技术创新与改进管理相互促进。分行业看,高技术和中高技术行业中,技术创新企业的比重普遍高于传统行业,且技术创新的企业比重高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传统行业中管理创新的企业比例普遍高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中工艺创新的比例较高。结果表明,目前,高技术行业主要靠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并且产品竞争激烈;而随着成本优势减弱和技术含量增加,传统行业不仅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更需要通过改进管理来提高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企业的创新活动不均衡不充分。一是企业之间的不平衡,少数创新型企业与大部分跟随企业并存。二是领域和行业间的不平衡。高铁、特高压、航天等少数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处于世界前沿,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关键技术不足,高端装备和关键部件依靠引进和进口。三是全球知名企业较少,与制造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与此同时,影响制造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也值得关注。
一是人才与激励机制。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按照重要度排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和激励机制是影响创新的最主要因素,其余依次是企业管理、信息、投入能力和优惠政策等。当前,企业对各类影响因素的认同度普遍提高,内部激励机制和企业战略对创新的重要性前移,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关注创新,而且企业认识到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
二是企业盈利能力与研发投入能力。企业的盈利水平影响创新投入能力。与国际高技术制造业相比,我国高技术行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R&D)强度偏低。除了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装备制造业的R&D强度高于2%以外,计算机、医药、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的R&D强度均低于2%。而国外同类高技术行业的R&D强度均高于5%。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和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根据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按照政策效果的明显度排序,60.4%的企业认为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效果比较明显,其余依次为吸引和培养人才、R&D经费加计扣除、高技术企业减免税等。同时,创新型企业普遍呼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根据使用率排序,制造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依次为技术秘密、商标注册和申请专利。
四是企业管理水平。通常,管理能力强的企业能够有效组织创新要素,创新效率较高。世界银行一项研究表明,在40个制造业比例较高的国家中,我国企业的管理指数低于平均水平。因此,要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
还要看到,企业治理结构也影响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有利于建立激励创新的管理机制。根据统计分析,在各类治理结构的企业中,股份制公司的创新投入强度和创新产出效率最高,说明改进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企业创新投入产出也有较大影响。
关键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制造业必须加快从规模扩张型发展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转变。应该看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化,关键是提升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要重点围绕解决制造业面临的融资难、综合成本高、投资收益下降等实际问题,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和创新环境,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
第一,进一步完善宏观政策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创新。有效运用财税、金融、汇率等政策工具,多措并举切实降低制造企业的创新和运营成本,引导资本流向制造业;通过制定创新导向的普惠性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建立公开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激励机制,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技术创新投入;加强对需求侧的政策引导,为创新打通市场渠道,使企业创新能够在市场上获利。
第二,有效发挥法治和市场机制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产权保护,特别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进一步完善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以环境、安全、质量等标准为市场准入和监管的手段,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广新技术;打破地方保护,严格公平执法,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各种技术路线的企业提供平等获得创新资源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转变市场监管模式,建立激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市场监管体系。同时对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允许先行先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及时总结经验,掌握规律,逐步规范;依法依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企业改进管理。
第三,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理确定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进一步开放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国家实验室,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研究合作和人员交流;培育和发展专业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转移;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完善治理结构,构建产学研用密切合作的行业共性技术平台,提高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上各类主体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制造业产业集群;鼓励和引导行业优势企业自主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吸收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编制,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第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人才的转型升级。制造业实现创新需要各层次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研发人员,还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一线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因此,要建立多层次人才政策,改进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机制,发挥市场和用人单位在评价和引进人才中的作用。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系统设计、分类管理,构建体现智力劳动价值并且适合科研人员、企业家、管理人员、技能工人等各类人才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改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适应新技术变化的人才;加强持续教育,通过企业教育支出减税等政策,加强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
第五,推动多种形式开放创新,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开放创新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营造有利于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消除阻碍创新要素跨地区、跨主体流动的制度因素。另一方面,鼓励国内各类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促进产学研、产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同时,更好掌握和运用国际规则,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实行合作创新与技术转移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国际技术合作的长效机制,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和市场,提高创新效率。(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 吕 薇)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7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6 -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1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