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脱贫中的“精神贫困”
据笔者观察,大部分贫困群众能够主动作为,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靠着个人的努力脱贫致富。但是,一小部分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劳动技能,牢骚满腹,认为脱贫是干部们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自己只需“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一些“贫困老赖”不愿意摘掉“穷帽子”,隐瞒实际收入,不配合脱贫甚至抗拒脱贫;一些贫困群众存在“我穷我怕谁”“我穷我有理”的心理。
造成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原因有很多:一是部分“输血式”的扶贫政策,在扶贫过程中偏重经济和物质上的给予,忽视贫困群众的能力培养,导致部分贫困群众形成依赖惯性心理;二是个别地方在建档立卡初期,把贫困户指标作为人情安排,分给本不贫困的亲戚朋友,产生了不公正的现象,导致出现“我是贫困户我骄傲”的心理和村民“争当贫困户”的现象;三是一些贫困户安于贫穷现状,缺少脱贫的内在动力,缺乏脱贫的志气,不愿意冒市场风险等。
如今,部分贫困户的“精神贫困”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难啃的“硬骨头”。贫困群众要想彻底摆脱贫困,首先就要摆脱“精神贫困”,要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要建立起切实有效的脱贫激励制度,杜绝政策养懒人。
扶贫先要扶志,让群众从根本上树立脱贫靠奋斗的思想,要加强对贫困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正确价值观,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和“慵懒散”陋习。
扶贫还要扶智,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将贫困群众培育成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村贫困户中老、弱、病、残群体多,劳动技能较弱,外出就业意愿不强。要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加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通过建立就业扶贫车间,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同时,也要树立一批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贫困户转变“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斗志,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博雅)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当智能汽车被 Hacked
百科知识/阅读:27 -
福特做无人驾驶:技术不够,高校来凑
百科知识/阅读:26 -
特斯拉 Model S 中国售价曝光
百科知识/阅读:31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