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三凯股份账上300万谎称4600万 大股东借钱参与定增

美丽说/2018-02-27/ 分类:互联信息/阅读:
中华PE: 少数新三板公司财报水分多,常被市场所诟 ...

中华PE:

 少数新三板公司财报水分多,常被市场所诟病。

  但是,像三凯股份(430419)这样,明明公司账上只有300多万元现金,却直接谎称有4600多万,如此简单粗暴的虚假披露做法,也不多见。

  事出反常必有妖。

  公司账上现金被记多了十几倍

  年前,三凯股份被广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其中一个原因是,三凯股份的财报涉及虚假披露。

  2016年半年报显示,三凯股份账上的货币资金期末余额是4659.03万元,但实际上只有335.74万元,被多记了十几倍。

  这两个数字,对收入规模不大的三凯股份来说,代表的意义截然不同。前者相当于公司两年的全部收入,后者只能用来支付公司一年的管理费用。

  要知道,三凯股份年收入最多的时候也才两千余万,每年的净利润最高也才百余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也不多。

  实际上,这四千多万元的货币资金,最初是在三凯股份的2015年年报中体现出来,源自其当年年底的一轮定增融资。

  当时,主营PVC胶粒产品、挂牌一年多的三凯股份,完成了定增募资4200万元,认购方的是公司的实控人欧阳伟、副董事长郑云凤,二人分别是公司的第一、第二大股东。

  这表面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奇就奇在,2016年7月底,三凯股份就称,这笔原先说要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的募资款,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全部用完了。

  主办券商发现,三凯股份存在股东占款的情况,要求公司提供募集资金账户存放与使用的相关资料,但三凯股份并不完全配合。无奈之下,主办券商发布了风险提示。

  直到广东证监局出马,真相才浮出水面。

  广东证监局调查发现,这笔定增资金,只在三凯股份的募资存放账户中躺了一天。

  虚假融资?

  欧阳伟和郑云凤的增资款,是在2015年12月1日到账的,前者认购2154.18万元,后者认购2045.82万元。

  但这4200万元,都是这俩人借来的。到账后第二天,三凯股份就按照二人的指示,以预付款名义分别支付给了深圳三家公司。

  而这三家公司,和三凯股份之间并无真实交易背景。收到钱后,它们就帮这两位股东偿还了借款。

  也就是说,三凯股份自导自演了一轮定增好戏,钱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最初的资金出借人那里。

  结果是,三凯股份的股本增加了,财报中也增加了四千多万元现金,但实际上,公司的可用资金并未增加一分钱。

  直到现在,这两位股东,合计非经营性占用了公司资金4600万元,都没有归还。

  那为何,三凯股份的2015年年报上,还显示公司账上有这笔现金呢?其实公司是有预谋的。

  演戏就要演全套,这些钱后来还有四次,分别通过不同的企业归还给公司,但都不超过一天,就被转出去了。

  其中有两个时间点值得注意,分别是2015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0日。

  估计,三凯股份原先就是计划,在每个会计年度的最后一日,通过拆借隔夜资金的方式,来敷衍会计核算。而且真的就是隔夜,第二天就把钱转出来了!

  至于三凯股份为何不在2016年6月30日当天把钱转进公司账户,论坛君就不得而知了。

  结果是,出现了前述的明显漏洞,明明当天公司账上现金只有三百多万,财报却硬是记下了四千多万元。

  后来索性,三凯股份连2016年年报、2017年半年报也不披露了,股票自去年5月份开始,被股转公司强制停牌至今。

  挂牌公司财务造假花样百出

  为了财报看起来好看一点,少数新三板挂牌公司真的是想尽了办法。

  1月底,科捷锂电2000万元增资款悄悄转给了大股东,却冲抵了应付款,主办券商跳出来举报,说这已经涉及财务造假。

  这跟三凯股份有相同之处,都是利用增资款来做文章,不同的是,资金来源还有财报处理方式:一个是增加预付款,另一个是用来冲抵应付款。

  除了利用增资款来调节财报数据外,论坛君发现,少计提坏账准备、通过关联方交易虚增收入或虚降成本、虚构存货库存等,也是新三板公司财务造假的惯用手法。

  比如,央企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控制下的ST现代(曾经的现代农装),曾经因对应收账款、存货减值准备计提不充分,导致2014年虚增利润3100万元。

  比如,曾经的创新层企业、实控人失联一年多的银都传媒,因通过与其销售商、关联方签订没有正式业务往来的业务合同,虚构收入。

  可以说,银都传媒挂牌以来,每年都有接近一半的收入,都是虚构的。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案例,有些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识别,但也需要仔细推敲其财报;有些则造假手法比较隐晦,风险暴露之前很难察觉。

  众所周知,财务数据真实性,是IPO审核的重中之重,也是股转公司从严监管的重锤打击方向。

  实际上,新三板公司财务造假隐患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证监会的注意,被列为市场违规案件三大特点之一。

  年初,证监会在通报新三板市场稽查执法情况时举例道,有的企业“通过费用违规资本化少计成本,通过关联交易多计收入,虚增利润1.3亿元。”说的就是新三板首例财务造假案,参仙源。

  还有的挂牌企业“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金融票证人为制造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持续流入假象,虚增利润1.5亿元。”

  证监会表示,将持续加大稽查执法力度,保护投资者权益。

 

责任编辑:张恒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金豪资讯科技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7 金豪资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