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美好自然生态——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见闻
美丽说/2021-12-19/ 分类:科技资讯/阅读:
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沁人心脾的空气扑面而来,目之所及是青翠的山、浓绿的岭、挺拔的树,这里是大熊猫、猕猴、红豆杉、珙桐等3200多种野生动植物的生活家园。 这片绿色的天堂一直都是当地重要的资源宝库。从昔日盲目开发到封山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 ...
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沁人心脾的空气扑面而来,目之所及是青翠的山、浓绿的岭、挺拔的树,这里是大熊猫、猕猴、红豆杉、珙桐等3200多种野生动植物的生活家园。
这片绿色的天堂一直都是当地重要的资源宝库。从昔日盲目开发到封山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如何“疗伤”?为了守好这片绿,当地究竟花了哪些功夫?人们如今还能继续“靠山吃山”吗?记者近日深入采访一探究竟。
一手“止痛”一手“整容”
12月1日中午,记者乘车从洪雅县城出发,约3小时后到达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长河保护站,再换乘保护站的皮卡车进入片区内的原瓦屋山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是无‘烟’区,荒无人烟的‘烟’。”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长河保护站负责人赵海军站在曾经的长河电站职工宿舍前向记者介绍,“从我们站的这个地方一直往相邻的雅安市汉源县方向走,30多公里的山路在2000年左右就分布了13个小水电站、5个矿权、20多个矿硐,生产旺季时那叫一个人声鼎沸。随着最后一座电站拆除完毕,一切才归于平静。”
从人声鼎沸到荒无人烟的又何止长河保护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3.6万公顷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度兴起矿产和水电资源开发热潮。“小时候,我最喜欢到家门口的白沙河叉鱼,电站修起来以后,水被截留了,鱼变少了。矿山开挖以后,选矿池的污水直排进白沙河,水变得臭烘烘的,鱼也没了。”燕远村距离长河保护站约3公里,洪雅县瓦屋山镇燕远村党总支委员李万芳告诉记者。
2017年12月30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原瓦屋山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周公河珍稀鱼类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37座水电站,14宗采、探矿权及52个井硐彻底关闭。左手“止痛”——关停有损环境的“毒瘤”,右手“整容”——修复保护区内的植被。按照“边拆除、边恢复”的原则,338亩植被被恢复,恢复率达100%。
这一“改”着实让洪雅县“痛”了好一阵。首先,仅关停小水电站一项的赔偿,洪雅县就拿出了3亿多元。其次,为了让400多名水电职工能重新就业,直到现在县里还在每年定期为大家举行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
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曾经的水电站、矿山如今已被绿色植被覆盖,森林覆盖率超过96%,有2278种植物、947种动物,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博物馆。大熊猫、猴子等野生动物时不时就会与村民们“打照面”。据悉,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大熊猫数量由原来的4只增加到13只。
“我们把‘生态’二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瓦屋山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海东告诉记者,除了门票、观光车和索道收费外,目前游客在景区内不会产生与二次消费相关的旅游项目。“2020年瓦屋山旅游风景区实现营业收入6000多万元,初步预估今年的客流量,每位游客哪怕二次消费只增加100元,景区年营收也可以增加4000多万元。”徐海东说,营收固然重要,但企业绝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强行提升经济效益,而是会尽力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绿色沙漠”到“绿色银行”
绿色发展之路是一条在“阵痛”中探寻出来的路,是人们宁愿现在痛一点,也要坚定走下去的路。
洪雅县国有林场是四川省最大的国有林场,始建于1953年,林地面积92.6万亩,约占整个洪雅县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有名的杉木、柳杉人工商品材生产基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林场年营收近亿元,一度成为洪雅县的纳税大户,职工工资位居全县前列。
“那时到林场工作,就是端稳了‘金饭碗’,林场可以说是人人向往的单位,最红火的时候,养了将近1万人!”四川省玉屏山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巫柄松曾在洪雅县国有林场工作过10多年,他告诉记者,“1998年10月,四川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砍树的刀被‘封’了,斧头、锯子全部放下,木材加工厂关了,汽车运输队解散了,林场80%的经济来源说断就断,穷得连职工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天保工程启动后,林场开始大面积种植柳杉等速生林杉木品种。尽管短期内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提升,但大量种植单一树种造成的隐患很快就显现出来——赤腹松鼠泛滥、柳杉长卷蛾大面积爆发,近5000亩柳杉受害,森林成片枯死。由于单一树种无法弥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洪雅县国有林场很快变成了“绿色沙漠”。
生态和经济效益没见着,蛮干让林场又走上了一条弯路。“痛定思痛,有错就要改!”巫柄松说,通过保留天然生长的杂木,种植混交林,降低树木密度,洪雅县国有林场种上了包括檫木、楠木、漆树在内的多个本地树种。
多树种混种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除了生物链得到修复,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种群和数量也明显增加。洪雅县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较天保工程开始时提高了19.4个百分点,达到了86%。
天保工程中央补助资金也由最初的200多万元不断增长,到现在每年2000余万元,职工恢复了工资,续缴了保险,改造了危旧房,搬入了新家,洪雅县国有林场还恢复和硬化了林区的150公里主干公路。
一定不要小看这150公里的主干公路,这些路在开发原瓦屋山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省下了大力气。而洪雅县国有林场全域恢复勃勃生机,更是涵养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的山山水水,为青衣江、岷江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作出了贡献。
“林场走过弯路,这些弯路都是经验、教训,对我们是一种启迪。唯有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修复和治理,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银行’。”巫柄松说。
端稳生态发展的“铁饭碗”
12月7日,一年一度的“瓦屋山冰雪嘉年华”如期开幕了,这俨然成为瓦屋山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出来的一个“王牌”旅游项目。2020年的冰雪季,瓦屋山迎来游客近29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约6000万元,同比增长超过100%。
这几天,瓦屋山旅游风景区游人如织,距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约1公里的桃花源假日酒店已是一房难求。“2010年刚开张时,我给自己的农家乐取名‘桃花源避暑山庄’,那几年景区主打避暑纳凉。随着夏季游转变为四季游,瓦屋山春可看杜鹃,夏可观飞瀑,秋可赏红叶,冬可睹冰雪,游客越来越多,我也将农家乐改名为‘桃花源假日酒店’,并在去年花了400万元重新装修了一番。”桃花源假日酒店负责人陈曦很有信心地说,“3年就能把装修费用给赚回来!”
山上云卷云舒、鸟语花香,山下温婉娴静的雅女湖波光粼粼,古香古色的柳江古镇淳朴幽静。当相邻的景点串珠成线,旅游资源便得到了充分利用,旅游经济如火如荼。“以瓦屋山镇为例,2017年镇上有280家农家乐、民宿,到现在已经增加至6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有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5万余元,是洪雅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瓦屋山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邓绍文说。
“像我一样,燕远村90%的村民以前都在矿区、电站工作,听到关停的消息时,没人坐得住。为了把落到地上的‘饭碗’捡起来,我们组织村民发展养蜂、白茶等种植养殖产业,经过几年的转型,村里出现了不少种植养殖大户,仅养蜂一项,年收入突破10万元的就有6户,以前人们在矿区、水电站工作,工资最高的村民年均能拿到6万元左右,只要人勤快,现在挣得不会比以前少。”李万芳说。
2020年6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1号界碑”落户瓦屋山旅游风景区,抱着观光顺便偶遇大熊猫的心愿,目前已有近50万名游客前来“打卡”。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当地将依托独特的动植物资源打造一条具有眉山特色的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新路径,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眉山市委、市政府对洪雅县早已不再考核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而是重点考核生态文明、三产发展等指标。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超过20%且还在逐年递增中。
破坏生态只能坐吃山空,保护生态才能永续发展,这是瓦屋山的实践,也体现了洪雅县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
(记者 刘畅)
这片绿色的天堂一直都是当地重要的资源宝库。从昔日盲目开发到封山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如何“疗伤”?为了守好这片绿,当地究竟花了哪些功夫?人们如今还能继续“靠山吃山”吗?记者近日深入采访一探究竟。
一手“止痛”一手“整容”
12月1日中午,记者乘车从洪雅县城出发,约3小时后到达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长河保护站,再换乘保护站的皮卡车进入片区内的原瓦屋山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是无‘烟’区,荒无人烟的‘烟’。”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长河保护站负责人赵海军站在曾经的长河电站职工宿舍前向记者介绍,“从我们站的这个地方一直往相邻的雅安市汉源县方向走,30多公里的山路在2000年左右就分布了13个小水电站、5个矿权、20多个矿硐,生产旺季时那叫一个人声鼎沸。随着最后一座电站拆除完毕,一切才归于平静。”
从人声鼎沸到荒无人烟的又何止长河保护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3.6万公顷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度兴起矿产和水电资源开发热潮。“小时候,我最喜欢到家门口的白沙河叉鱼,电站修起来以后,水被截留了,鱼变少了。矿山开挖以后,选矿池的污水直排进白沙河,水变得臭烘烘的,鱼也没了。”燕远村距离长河保护站约3公里,洪雅县瓦屋山镇燕远村党总支委员李万芳告诉记者。
2017年12月30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原瓦屋山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周公河珍稀鱼类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37座水电站,14宗采、探矿权及52个井硐彻底关闭。左手“止痛”——关停有损环境的“毒瘤”,右手“整容”——修复保护区内的植被。按照“边拆除、边恢复”的原则,338亩植被被恢复,恢复率达100%。
这一“改”着实让洪雅县“痛”了好一阵。首先,仅关停小水电站一项的赔偿,洪雅县就拿出了3亿多元。其次,为了让400多名水电职工能重新就业,直到现在县里还在每年定期为大家举行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
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曾经的水电站、矿山如今已被绿色植被覆盖,森林覆盖率超过96%,有2278种植物、947种动物,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博物馆。大熊猫、猴子等野生动物时不时就会与村民们“打照面”。据悉,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大熊猫数量由原来的4只增加到13只。
“我们把‘生态’二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瓦屋山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海东告诉记者,除了门票、观光车和索道收费外,目前游客在景区内不会产生与二次消费相关的旅游项目。“2020年瓦屋山旅游风景区实现营业收入6000多万元,初步预估今年的客流量,每位游客哪怕二次消费只增加100元,景区年营收也可以增加4000多万元。”徐海东说,营收固然重要,但企业绝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强行提升经济效益,而是会尽力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绿色沙漠”到“绿色银行”
绿色发展之路是一条在“阵痛”中探寻出来的路,是人们宁愿现在痛一点,也要坚定走下去的路。
洪雅县国有林场是四川省最大的国有林场,始建于1953年,林地面积92.6万亩,约占整个洪雅县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有名的杉木、柳杉人工商品材生产基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林场年营收近亿元,一度成为洪雅县的纳税大户,职工工资位居全县前列。
“那时到林场工作,就是端稳了‘金饭碗’,林场可以说是人人向往的单位,最红火的时候,养了将近1万人!”四川省玉屏山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巫柄松曾在洪雅县国有林场工作过10多年,他告诉记者,“1998年10月,四川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砍树的刀被‘封’了,斧头、锯子全部放下,木材加工厂关了,汽车运输队解散了,林场80%的经济来源说断就断,穷得连职工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天保工程启动后,林场开始大面积种植柳杉等速生林杉木品种。尽管短期内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提升,但大量种植单一树种造成的隐患很快就显现出来——赤腹松鼠泛滥、柳杉长卷蛾大面积爆发,近5000亩柳杉受害,森林成片枯死。由于单一树种无法弥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洪雅县国有林场很快变成了“绿色沙漠”。
生态和经济效益没见着,蛮干让林场又走上了一条弯路。“痛定思痛,有错就要改!”巫柄松说,通过保留天然生长的杂木,种植混交林,降低树木密度,洪雅县国有林场种上了包括檫木、楠木、漆树在内的多个本地树种。
多树种混种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除了生物链得到修复,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种群和数量也明显增加。洪雅县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较天保工程开始时提高了19.4个百分点,达到了86%。
天保工程中央补助资金也由最初的200多万元不断增长,到现在每年2000余万元,职工恢复了工资,续缴了保险,改造了危旧房,搬入了新家,洪雅县国有林场还恢复和硬化了林区的150公里主干公路。
一定不要小看这150公里的主干公路,这些路在开发原瓦屋山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省下了大力气。而洪雅县国有林场全域恢复勃勃生机,更是涵养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的山山水水,为青衣江、岷江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作出了贡献。
“林场走过弯路,这些弯路都是经验、教训,对我们是一种启迪。唯有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修复和治理,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银行’。”巫柄松说。
端稳生态发展的“铁饭碗”
12月7日,一年一度的“瓦屋山冰雪嘉年华”如期开幕了,这俨然成为瓦屋山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出来的一个“王牌”旅游项目。2020年的冰雪季,瓦屋山迎来游客近29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约6000万元,同比增长超过100%。
这几天,瓦屋山旅游风景区游人如织,距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约1公里的桃花源假日酒店已是一房难求。“2010年刚开张时,我给自己的农家乐取名‘桃花源避暑山庄’,那几年景区主打避暑纳凉。随着夏季游转变为四季游,瓦屋山春可看杜鹃,夏可观飞瀑,秋可赏红叶,冬可睹冰雪,游客越来越多,我也将农家乐改名为‘桃花源假日酒店’,并在去年花了400万元重新装修了一番。”桃花源假日酒店负责人陈曦很有信心地说,“3年就能把装修费用给赚回来!”
山上云卷云舒、鸟语花香,山下温婉娴静的雅女湖波光粼粼,古香古色的柳江古镇淳朴幽静。当相邻的景点串珠成线,旅游资源便得到了充分利用,旅游经济如火如荼。“以瓦屋山镇为例,2017年镇上有280家农家乐、民宿,到现在已经增加至6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有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5万余元,是洪雅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瓦屋山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邓绍文说。
“像我一样,燕远村90%的村民以前都在矿区、电站工作,听到关停的消息时,没人坐得住。为了把落到地上的‘饭碗’捡起来,我们组织村民发展养蜂、白茶等种植养殖产业,经过几年的转型,村里出现了不少种植养殖大户,仅养蜂一项,年收入突破10万元的就有6户,以前人们在矿区、水电站工作,工资最高的村民年均能拿到6万元左右,只要人勤快,现在挣得不会比以前少。”李万芳说。
2020年6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1号界碑”落户瓦屋山旅游风景区,抱着观光顺便偶遇大熊猫的心愿,目前已有近50万名游客前来“打卡”。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当地将依托独特的动植物资源打造一条具有眉山特色的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新路径,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眉山市委、市政府对洪雅县早已不再考核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而是重点考核生态文明、三产发展等指标。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超过20%且还在逐年递增中。
破坏生态只能坐吃山空,保护生态才能永续发展,这是瓦屋山的实践,也体现了洪雅县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
(记者 刘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能源转型步伐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