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南锣鼓巷的新生
来源标题:南锣鼓巷的新生
窄窄的过道中,9个人站成三四排,习近平总书记在最中间儿。由于太过拥挤,4位居民的脸没露全。
那是2014年2月25日,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在南锣鼓巷,他走进雨儿胡同30号院,与街坊们嘘寒问暖。四年过去,当年拍照的地方,两处违建拆了,房顶的“蜘蛛网”隐身了,小院儿敞亮了,还搭起了葫芦架。大家说,总书记要是再来,20个人合影也站得下。
雨儿胡同,是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
总书记说:“背街小巷是最能体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四年来,北京老城区以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为试点,开展了精细化管理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发展之路。
雨儿“瘦身”,又见老巷幽宅静树依
“那天,我就站在这个位置,和总书记合的影!”回想起四年前总书记来雨儿胡同,庄保仍十分激动。那张照片正是在庄保家门口的过道上拍下的。当日,庄保只有16.7平方米的家里,习总书记坐在折叠沙发上,和老街坊们拉家常。
如今,庄保脚踩的地方,已经不是他家的外墙根儿了。拆了两间自建房后,只剩下地基,地面还铺着瓷砖。庄保家对面和隔壁的自建房都拆了,居民在院里搭起葫芦架,老邻居们坐在太阳下聊着天,仿佛回到了庄保小时候的胡同大院。
“如果能再见到总书记,我想跟他说,当时您惦记的事儿,现在都解决了!南锣鼓巷安静了,老城风貌又回来了,我们也搬进了新楼房!”庄保满足地说。
这一切,得益于南锣鼓巷的修缮整治。总书记视察之后,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福祥、蓑衣、雨儿、帽儿四条胡同为试点,从功能疏解、风貌保护、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等方面入手,在保持原有居住功能不变的前提下,于2015年8月启动了修缮整治项目。项目涉及662户居民、85个院落。
“绣花”功夫,首先体现在治理思路上,在修缮整治中让居民更有获得感。一个新词儿让大伙儿眼前一亮——“自愿申请式腾退”,政府给居民提供一张自选“菜单”,是定向安置、货币补偿、平移置换还是留住修缮,自个儿说了算,而不再是以往征收拆迁的旧思路,从而将居民中“要我改”的思想转变为“我要改”的意愿。
庄保家所在的30号院共14户居民,有11户选择了外迁。庄保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南房,见不着阳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两代人住,紧紧巴巴。终于盼来了外迁,庄保在北苑的新家是大两居,面积92平方米,从未有过的宽敞。与庄保一样,南锣鼓巷地区近500户居民提出了搬迁申请,已经享受或正等待着乔迁之喜。
通过腾退安置,居民从户均不足25平方米达到11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8平方米增至37平方米,真正达到了“小康水平”。
一度超载的胡同“瘦身”了,为院落精细修缮创造了可能。雨儿胡同作为示范区,选取10个试点院落,按照“政策统一、标准统一、一院一设计、居民自愿参与”原则实施院落整治和修缮,将来力求实现“储物有空间,下厨不出户,如厕不离院,洗浴在家中,室内见阳光,晾晒有措施,停车有位置,院内有绿化”。
走进雨儿胡同14号院,穿过宽宽的门廊,绕过葡萄架就来到了敞亮的院子里,居民冀红正趁着天气好在院里晒几床被子。以前可没有这样的空间,“进院只有一米宽的过道,所谓院子根本不存在。”腾退启动后,院里12户居民走了7户,搬走的先拆了,留下的跟着也拆了。
让居民自拆违建,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儿,涉及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为了劝我拆两间储物房,街道天天来做工作。最后我也想通了,环境好了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下定决心后,冀红处理掉用不上的老物件,积极配合拆改,如今老院子终于亮出了原本的风貌。
每当有游客站在大门前,端详朱红大门上刻着的“履禄绥厚 德义渊闳”门联,扒着门缝儿好奇地向院里看,冀红都很自豪,并热情地讲解两句。
院里的环境好了,院外的环境也在改变。包括雨儿胡同在内的南锣鼓巷地区全面启动平房区物业管理,胡同过境车辆有人管控,路边花草有人拾掇,街巷卫生有人打扫,连屋檐底下原先凌乱的飞线都收拾整齐,嵌进古香古色的金属槽里,整洁又美观。
“绣花”功夫,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上。为了改善胡同交通秩序,政府部门协调南锣鼓巷南口停车场,将151个车位用于四条胡同的居民停车。个别居民家里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从停车场到家接送老人有困难,街道办事处又安排了两辆摆渡电动车,以备使用。
没有了乱停车,没有了“开墙打洞”,胡同里清净了不少。沿着玉河漫步至雨儿牌楼,穿梭于胡同之中,让人不禁感叹:“老巷幽宅静树依”的景象又回来了。
人随景变,居民自治人人当“管家”
精细化管理不仅“绣出”小巷美景,也重塑了小巷居民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垃圾不落地,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要说南锣鼓巷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的变化,没人比张巨萍更有发言权,她在交道口街道环卫所一干就是11年。早些年,居民院门口常有暴露垃圾堆放,许多人只图自己方便。光是为了让大家把垃圾扔进固定垃圾桶,张巨萍就尝试了各种方法。
两年前,包括雨儿在内的4条胡同率先试行“垃圾不落地”,告别“垃圾桶时代”。让张巨萍感到意外的是,这次经过入户宣传讲解后,大多数居民竟然表示支持理解。“垃圾车一刻钟到半小时循环一趟,大家把垃圾直接扔进车里,习惯了也挺方便。”雨儿胡同居民李伏生说,过去高温天儿,垃圾桶周围形成一个小垃圾场,造成二次污染,同时还招来讨厌的蚊蝇,严重影响胡同环境。
垃圾桶撤走后,垃圾外溢现象没有了,废弃物也不再堆放,摆放垃圾桶的位置摇身一变,成了装扮环境的花坛,居民的心情更美了。
被改变的居民建立起与环境互动的新模式,积极响应精治、共治的号召,使精细化的成果得以延续。
去年6月,66岁的李伏生和一批像她一样几十年居住在南锣地区、对胡同生活满怀感情的老居民受聘成为“小巷管家”。对小巷发自内心的爱,成为他们每天走街串巷开展工作的最大动力。
自打当上了这个管家,李伏生每天都要在胡同里来回巡上几圈,看到跟环境卫生有关的事儿,她都要看看、问问。“要是看见谁破坏这环境,我可不答应!”有新落地的垃圾,她弯腰捡起来;看到自行车乱停乱放,赶紧招呼保安摆放整齐……
“这胡同里干活的人挺多的,有物业公司的保安、保洁,有社区志愿者、协管员,都干得挺好,我就是配合他们工作。”李伏生笑呵呵地解释,“毕竟咱住这儿,人头熟,情况清。不谦虚地说,人缘还不错。街里街坊有个什么事儿,说两句,劝一劝,都能给个面儿。”
在东城区,“小巷管家”已有1999人,覆盖全区19个街道地区的178条主要大街、1005条背街小巷。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同样是精细化管理城市的一大法宝。
在停车管理方面,南锣鼓巷社区请来智囊团——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师生,通过深入调研,制定社区停车优化改造方案,并在社区迅速落实。胡同的停车自管会制定车辆准入条件,优先保障本胡同常住居民的停车需求;倡导在此营业的商户绿色出行,并禁止游客机动车进入。精细化管理“挤”出了车位,工作日的白天,走在北兵马司胡同,还有不少空余的停车位。
“外脑”还为南锣鼓巷带来了高科技,研发出大客流监测系统,新安装的17个激光摄像头,可实时监控测算人群密度,并自动发布区域预警信息。
近几年来,张岩雄明显感觉到,他这个南锣鼓巷商会副会长越来越忙了,商会的自治作用被政府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政府改变了以往单打一的管理模式,鼓励商会、商户、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在被称为“舍菜叶留菜心”的业态升级过程中,商会发挥了巨大作用。
张岩雄回忆,有一间卖炸串的店铺,他曾先后十多次登门给老板做思想工作,从商业角度分析发展前景,最终才说通对方转型做了创意礼品店。“商会作为政府与商户的桥梁和纽带,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参与社会治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经过集中整治,南锣鼓巷商户数量由235家减至154家,其中28家无证无照商户全部关停;92家一照多店商户经治理,减少至39家,全部改为一照一店。21家“烧烤烹炸”等低端小吃类业态转型提升。商户自行整改成为共建共治的创新管理范本。
“除了24小时警务站、居民志愿守望岗,我们也将众多小商铺吸纳到守望力量中来,为社区管理多添一双眼睛。”雨儿胡同所在的福祥社区党委书记英瑞鹏介绍,目前社区发案率达到五年来最低水平。
建章立制,为每一块砖瓦定“规矩”
在北京市统一部署的“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南锣鼓巷地区29条胡同列入重点整治地区。
如何做好老城区风貌保护的“翻译家”,不做大拆大建的“创作家”?答案是:精细化管理要靠完善的制度作保障。
2016年12月,本市首个风貌保护管控导则——《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试行)》出台,“管控要素”共有19条,对街巷尺度、建筑格局、门楼形式、装饰构件、院内绿化等20多项内容都做出明确规定,并采取附图方式,对比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居民一目了然。居民房屋翻改扩建,须先办理规划审批和施工手续,并严格按照导则实施。
雨儿胡同15号院是修缮整治样板院落,院内墙上镶有一组与灰瓦相衬的太阳能板。这正是落实了“导则”中提及的“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前提下,鼓励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建筑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传统与特色、统一与时尚结合”。有了这组太阳能板,可以收集太阳光,屋里不用安装暖气片,换成了地采暖。此外,小院地下还铺设了污水净化系统,家庭用的生活污水,通过这个净化系统直接转换成中水。
这本30多页的“导则”不仅严禁私搭乱建,连建筑材质也要使用传统青砖、青白石,甚至在建筑色彩方面,都有统一要求。按照“导则”要求,南锣鼓巷商会发动154家商户自行出资改造外立面,拆除杂乱的门头和广告牌匾。
南锣鼓巷商户李显庆是拥有门脸儿最多的一位经营者。对他来说,外观改造意味着每一个门脸儿全得翻新,100多名员工要带薪休假,算上经营损失,加起来要上千万元。起初他心有不甘,难受得天天失眠,但看到“导则”为每一块砖瓦都定了“规矩”后,他也认识到南锣鼓巷转型做高端业态的前景和决心,“心结一下打开了。”
尝到了制度的“甜头”后,南锣鼓巷商会又颁布实施《南锣公约》,在经营、门前“三包”、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建立了约束性制度。
居民朱国英说:“南锣不该是吃货一条街,南锣的味儿也不该是羊肉串味儿,而应该是老北京味儿、文化味儿!”改造完成后的南锣鼓巷去年“五一”重新亮相,朱国英认真逛了逛,清一色青砖灰瓦,不伦不类的小吃门脸儿没了,展示民俗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小店多了,老街上之前被埋没的文物“水准点石碑”“万庆当铺夹杆石”等纷纷亮出身姿,她打心眼儿里高兴。
让居民们更欣慰的是,在精细化管理思路下,每一项制度的制定中,政府的决策过程更加科学、民主。就说“导则”的出台,也不是政府一方研究,而是邀请设计规划单位、居民代表和政府一起,经过多轮讨论、意见征集后做出来的。
“我们管这叫‘开门做规划’。”交道口街道城市综合管理科副科长曹依斯说。
南锣鼓巷已经制定了保护整治复兴计划,力争到2020年底,使地区院落规制、胡同环境、整体风貌和居民生活得到根本性改善,打造南锣鼓巷历史文化精华区,再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今年,东城区将继续编制完善历史街区风貌管控导则,实现全区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管控导则全覆盖。根据去年出台的《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北京将用三年时间,对核心区背街小巷进行集中全面整治提升,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街巷胡同。
小巷之变,既是环境之变,也是人之变、制度之变。变化中,雨儿胡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新闻背景
三年要完成2435条背街小巷整治
2017年,北京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治脏治乱、美化提升,开展“十无一创建”活动。开展净化城市天际线专项整治,清理违规户外广告牌匾,推进架空线入地和规范梳理。
群众身边环境显著改善。大力改善群众身边环境,制定《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明确“十无一创建”标准和三年完成2435条背街小巷的任务。落实“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街巷长”、市容市貌监督员等工作制度,2432名“街巷长”、223名市容市貌监督员全部到位。核心区已开工背街小巷整治1484条,群众身边环境显著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同时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推进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和通州区2145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
治理架空线、广告牌匾,净化城市天际线。开展全市架空线入地整治大会战,全年共完成106公里主次干道通信线、53公里电力线、57公里路灯线、21公里电车馈线架空线入地,拔除废弃线杆5446根;对100条背街小巷架空线实施规范梳理。组织实施全市建筑物屋顶广告牌匾规范专项行动,推进户外广告牌匾标识示范街创建,净化城市天际线。
城市市容景观更加亮丽。推进二环路、长安街彩虹门等景观照明建设改造,加快无灯路路灯建设,加强城市照明开闭灯人性化管理。全力推进城市副中心城市照明建设,深化建设方案设计对接和节点沟通。实施300条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二维码管理扩大试点,拆除“山寨路牌”6000余块。
2018年,北京将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为牵引,统筹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一核与两翼”的关系,落实“精治、共治、法治”要求,突出精准细化、精密细致、精雕细刻、精打细算、精明细巧、精心细腻,加强市政设施管理与规划、建设的衔接,完善能源运行监测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架空线入地和规范梳理、天际线整治净化、网格化城市管理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iPhone 接入汽车:苹果未来的勃勃野心
智能时代/阅读:21 -
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上线,25 万元预定 Model S/Model X
智能时代/阅读:14 -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节省,但是难以普及
智能时代/阅读:9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