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巨变 见证中国力量
汶川十年巨变 见证中国力量
法治周末特约评论员 何勇海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又是一年5·12,又是一年感恩、铭记与反思之时。
“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祖国和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汶川七一映秀中学语文老师胥杨回忆起被埋在废墟中三天三夜被救出后感慨。10年过去了,他依然心怀感恩,如今仍时时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这段往事。
这是媒体报道的汶川地震十周年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像胥杨这样感恩家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的灾区人民,同样也有许多。感恩与报恩,已经成为灾区人民生命中最质朴的情感。十年了,虽然灾难的阴影仍在,但对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十年前,那场新中国成立以来震级最高、破坏力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瞬间吞噬了近七万人的鲜活生命,摧毁了无数家庭,灾区满目残垣断壁,不少灾区群众流离失所。
面对巨灾,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灾区到处闪耀着象征和平安定的橄榄绿、代表生命之火的橘红以及象征天使的白衣,活跃着那些身着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对于汶川,十年不仅是感恩的十年,更是经历了灾难、救援、重建、奋进与振兴的十年,是经济重振、社会重构、生态重建、文化重兴、精神重塑的十年,是数代人永生难忘的漫长十年。
十年间,灾区人民深知,加快发展振兴、建设美好家园(博客,微博)才是最大感恩,他们收拾心情,收拾旧河山,一步一个脚印地谋发展。十年间,他们从毁灭走向新生、从阴霾走向阳光、从悲壮走向豪迈,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十年后的灾区,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城乡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家园呈现巴蜀大地。”
汶川地震灾区变化之巨、发展之迅,得益于灾区人民化悲痛为力量,在感恩中奋进,这是一种人性的力量;更得益于祖国的强大支撑,这是一种国家力量。这种强大支撑,不仅体现在抢险救援阶段,“救人第一”成为一种国家理念,也体现在灾后重建阶段,“同舟共济”成为一种国家行动,“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的对口支援机制,确保了灾后重建高效进行。
确实,汶川地震灾区的十年沧桑巨变,见证了强大的中国力量。这种中国力量,在应对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等灾难,也都有充分体现。有人说,“一个国家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尺”。
当然,灾难需要铭记,也需要反思。“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反思灾难,才有利于我们努力增强危机意识,有利于我们改进发展模式、建设方式,以便于我们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中尽最大可能地降低损失。比如,我们应该反思,地震灾区在旧貌换新颜之时,建筑的抗震能力是否增强了?相关部门对建筑质量的管理与监督监察是否加强了?民众对地震等灾难的预防知识是否提升了?逝者往矣,生者反思并做出行动,才是纪念逝者的最好方式。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获得补偿。2009年起,我国将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期待我们真正记取过往的教训,更加重视防灾减灾,让孩子在坚固的教室里上课,让老百姓(603883,股吧)在坚固的楼房里安居,让工人在坚固的厂房里生产……让公众免于自然灾害的恐惧,政府与全社会需要一起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郑少东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iPhone 接入汽车:苹果未来的勃勃野心
智能时代/阅读:21 -
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上线,25 万元预定 Model S/Model X
智能时代/阅读:14 -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节省,但是难以普及
智能时代/阅读:9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