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要素自由流动,从打通港口链开始
李乾韬
“无论是粤港澳还是以前提的珠三角,最难的是什么?” 上个月末,在深圳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更新高峰论坛”上,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院长江浩说,粤港澳大湾区最难做的是城市协同,城市协同最难的是“每个城市像兄弟一样相处”。就在同一时段,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也提到,大湾区要按照市场的要求合理地配置资源,关键在于如何调动起湾区内城市的积极性。
调动城市的积极性、湾区城市要能协同起来……专家的说法相对比较委婉。相比之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温洋的建议最为直白: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中心”,由中央牵头,港澳、珠三角各市参与,负责制定合作协议、统筹协调珠三角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合作、环境保护、共建共享等事宜。
早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香港、广东、澳门的近120名政协委员就专门提交了一个联合提案,建言由中央政府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统筹委员会”。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张学修用“一二三三三”来概括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即一个国家、两个制度、三种货币、三个独立关税区、三个独立的管理体制。这一独特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带来机遇与多样化,可以让粤港澳三地发挥各自所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却使得“要素自由流动”这一其他湾区的常态化特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统筹委员会还是协调发展中心,都是解决湾区要素自由流动的良方之一,但要成立这样的机构,难度不小,实际效果也有待观察。其实,要统筹协调大湾区建设,相比组建松散机构,直接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效果更直接,但粤港澳大湾区自始至终就是经济湾区,当下全球三大湾区亦是如此,我们又何曾听闻过“旧金山湾区统筹委员会”抑或“东京湾区协调发展中心”?经济湾区内要素流动的打通,是湾区产业和市场自身的发展结果,解决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难题,从经济角度出发更有实效。
全球三大湾区的发展历程均表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打通港口链是重中之重。东京湾的几个港口,横滨港、东京港、川崎港等从开港以来就是互相竞争也相互合作,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而今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链的发展,也已经早早开始向“共生”发展。
港口的发展为大湾区打下了基础。作为人口规模超6800万,经济总量达1.58万亿美元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2017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5亿吨,包含广州、香港、深圳、东莞、珠海等5个亿吨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000万标准箱,其中深圳、香港、广州位列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10强。
大湾区要素自由流动,可从打通湾区港口链开始。怎么样达到互联互通,达到优势互补,达到定位的互相支持,以及通过这个产业和服务的相连接,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相互连接,将是下一步打通湾区港口链的关键。
(作者系时代周报评论员)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iPhone 接入汽车:苹果未来的勃勃野心
智能时代/阅读:21 -
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上线,25 万元预定 Model S/Model X
智能时代/阅读:14 -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节省,但是难以普及
智能时代/阅读:9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