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餐桌上的衍变

美丽说/2018-07-27/ 分类:智能时代/阅读:
艾贝保·热合曼 (乌鲁木齐) 民以食为天。上世纪六十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解决温饱问题成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即便是在以种地为生的乡下人那里,吃上一顿油水汪汪、碗里有肉疙瘩的饭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父亲喜欢养羊,尤其是阿勒泰大 ...

  艾贝保·热合曼

  (乌鲁木齐)

  民以食为天。上世纪六十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解决温饱问题成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即便是在以种地为生的乡下人那里,吃上一顿油水汪汪、碗里有肉疙瘩的饭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父亲喜欢养羊,尤其是阿勒泰大尾羊,自从他拥有了一只阿勒泰大尾羊之后,便精心饲养。冬天的晚上,他担心羊被贼偷了,甚至把羊拉进屋里,拴在木橛子上,免得家里五个孩子眼巴巴看着到嘴的美味成了泡影。

  终于有一天,这只膘肥体壮的阿勒泰大尾羊被宰了,大部分的肉和皮子被父亲卖掉了,孩子的鞋、书包和家里的针头线脑,都要从中开支,剩下的一些羊肋条和杂碎,就成了全家改善生活的唯一指望。所谓羊杂碎,就是羊头、羊蹄子、肚子、肠子和心肝肺的统称,要认真洗了、涮了、燎了,很费工夫。但我们乐此不疲,一趟又一趟地从外面提泉水回来,或者帮大人把碎木柴塞进炉灶中,等炉火把炉棍烧得通红,再小心翼翼地抽出来,交给父亲或者母亲。随着一股股青烟袅袅升起,羊头、羊蹄子刺鼻的焦煳味变得浓郁起来,不等羊杂下锅,我们这些孩子早已馋得流哈喇子了。

  我们时常盼着这样的日子早一天到来。可是一只羊从小喂到大,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卖不上好价钱的。幸亏家里的那只蓝色搪瓷罐子里,还有积存的羊油,母亲烙饼子和炒菜时,舀一勺放进锅里,饭菜多少就有了一点味道。一天三顿饭,早饭通常是“乌麻什”(面糊糊),冬天就缸里腌的咸菜,夏天“皮辣红”,也就是把皮牙子、辣椒和西红柿切好后拌在一起,撒点盐,倒点醋,就这么简单。中午稍微讲究一些,家人会认认真真做顿饭,然而最好也不过是一人一盘拉条子而已,最多两个菜,没有肉的日子里,鸡蛋权当荤菜。最让人等得着急的是,那些年生活紧张,白面少,粗粮多,大人和面时不得不掺进玉米面,因而面不好拉,就切成“波道子”,一是煮得时间长,二是面出锅不用筷子捞,要用笊篱搭,面一截一截的,粗粝,硬实,不好消化,却没有办法。到了晚上那顿饭,喝一点茶,吃一点馕,到了半夜肚子咕咕响,爬起来,再泡一点干馕,一天一天就这么没滋没味地过去了。

  说到馕,我想起两件事,一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芦草沟乡(现米东区芦草沟乡)一所中学上高中,到了中午休息时,打开书包一看,早晨装进去的小半块馕,已不见了踪影,肯定是被哪个饥肠辘辘的同学,偷偷“拿走”填进了肚子。我只好装作若无其事,整个下午忍受着饥饿带来的煎熬。另一个是城里的姑妈家,那些年几乎成了吐鲁番老家人的“接待站”,时常有亲戚过来小住,好饭好菜供不起,只好打一馕坑一馕坑的包谷馕,这馕看上去是金黄色的,裂着口子,摸着是干硬的,泡在滚烫的茶或者汤饭中,一碗变成两碗,头上淌着汗水,胃里盛得满满的,靠这些包谷馕,不知打发了多少个亲戚。

  还有就是吃饺子,一是做起来工序繁琐,加之只有母亲一个人动手,吃一顿饺子,几乎要花去她大半天的时间。二是做饺子最要紧的食材是牛羊肉,而牛羊肉在那些年又是非常稀缺的,所以吃饺子需要等待一个有肉的机会。可偏偏包饺子的日子,家里总会有客人不期而至,家人忙活了半天,自己吃得少,客人吃得多,我的小弟就嘟囔:“下回吃饺子,先把院门关好了,不然肚子吃不饱,眼睛更饿了。”

  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我去山东曲阜上大学,吃一顿饺子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得上的。我记得最清楚,到了学校食堂吃饺子的时候,大师傅用笊篱把饺子捞上来,一五一十数好数,才把饺子盛进我们递过去的饭盆里,多一个都要拨回去。后来生活稍有好转,想吃饺子了,我们几个同学便结伴而行到曲阜县城,找一家羊肉水饺馆,剥了蒜,倒上醋,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那味道至今都难忘呢。

  那些年谁家都寒酸,表现在“吃”字上,皆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吃一次抓饭,要么有尊贵客人造访,要么遇上红白喜事,寻常日子里,很难油啊肉啊米啊一起下到锅里。那时,我们盼着两个日子,一个是生产队夏收时节,壮劳力集中住在旱地窝棚,开镰收割那一天,都要做一大锅抓饭,全队男女老少端着饭碗饭盆,齐刷刷地来到旱地那棵大树底下,实实在在享受一次美味的抓饭带来的喜悦。还有一个就是去天池旅游的日子,全队青年坐上大卡车,带着铁锅大米胡萝卜和清油,一路颠簸来到天池,拾柴的拾柴,支锅的支锅,买羊的去买羊,顾不上看风景,一门心思都在那一锅抓饭上,一个来回下来,累得几乎要散了骨头架子。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我们的父辈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特别是吃饭这个关乎千家万户生计的头等大事,从来没有变得像现在这样根本不值一提——以往吃一顿饱饭是奢望,而如今,天天像是过节,食材比过去逢年过节还要丰富,吃什么,怎么吃,到哪里吃,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就以新疆人念念不忘的拌面为例:有家常拌面、过油肉拌面、过水面。还有形形色色的地方特色拌面,譬如伊犁碎肉拌面、米泉风味拌面、奇台老牌子拌面、托克逊过境公路拌面等,各有各的经营之道,各有各的独特味道,有的拌面品牌不但在新疆遍地开花,还在内地省份扎下了根。

  我想起一个吃货朋友最近讲的一件事,他说有一天突发奇想,不顾路途遥远,和朋友专门开着私家车,从乌鲁木齐一路开到托克逊去吃拌面。来回300多公里,一路车马劳顿,又是过路费,又是给车加油,不但成本高,还很费事,但这位朋友却觉得非常划算,他说自己切身体会到了托克逊拌面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拌面的大众性和多样性,人们才趋之若鹜,不离不弃,就像我的这位朋友,为了一顿拌面,做了一件“头比身子重”的事情,看似不值得,实则是一种生活向高质量衍生的缩影。近些年托克逊则以拌面为载体,催生出一个别开生面的“拌面节”,正是顺应了人们食物多样性的需求。

  以前我们买羊肉,都要挑肥拣瘦,希望卖肉师傅多给一些白花花的肥肉,以便回家多炼一些羊油,让锅里顿顿漂着油花子,这样看上去才有了生活的味道。肥肉和动物油吃多了,高血压或是血栓等各种心血管疾病就会找上门来。所以,对于肥肉和动物油,有了保健意识的人们早就摒弃了。而对以往“瓜菜代”时期的一些野菜野味情有独钟,像什么“榆钱子”“蒲公英”“野韭菜”“苜蓿芽”,到了时节,总有不少人专门到乡下采摘。因而有些农家乐就打起了土鸡土菜的牌子,尝一尝味道确实不错。更有人家以蜇人的“蝎子草”——荨麻掐尖拌凉菜,不失为最具乡村气息的上佳食材之一。

  生活的确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人们想吃啥就做啥,想吃哪一道菜,就去哪一家饭馆。地方特色,水产海鲜,西式风味,如果到了火锅店,食材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自己挑,任意选,一碟一碟端上桌,一人一个火锅,一人一个口味,听着音乐,吃着美食,聊着家常,多惬意,多滋润。以前请客要在家里摆上一大桌菜,现如今,亲朋好友相聚,提前在饭店订一个包厢,则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劳累,吃得还很好。手机微信一扫二维码,瞬间就把账也结了,方便极了。或者想吃什么口味,又懒得动弹,叫外卖这件小事在手机上可以完成,坐在家里,很快就有人把饭菜送上门来了。

  先进快捷的通信时代,真的给我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极大便利。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母亲病了,很想吃西瓜,我们费了很多周折,来到当时几十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市,才能满足母亲这个小小的愿望。而现在,不论春夏秋冬,想吃什么水果,就有什么水果,本地的,内地的,甚至一些国外叫不上名字的水果,许多超市都有,不费吹灰之力,很快就能享用到。

  感恩新时代的美好赐予,期盼这样的新生活日久天长。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金豪资讯科技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7 金豪资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