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医疗服务供给公平 缩小城乡健康差异
本报记者 王晶晶
随着城镇化深化,医疗卫生领域的矛盾和挑战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相辅相成,是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基本要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8月29日发布以“增进健康福祉,助力协调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医疗服务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应加强对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大健康干预,推进服务均等化,完善服务供给,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多层次保障体制。
城镇化进程给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带来巨大挑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认为,当前,我国处于并将继续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之中。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提升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获得感,是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投资于健康保障劳动力质量,有助于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卢迈表示,伴随城镇化深化,医疗卫生领域的矛盾和挑战呈现出新的特征:工业化与生活方式变化带来部分健康影响因素恶化;健康服务需求增强,而供给不足;城乡资源配置差异扩大,服务可及性不高;医疗保障存在壁垒,有待继续完善。
总体而言,城乡之间的健康不平等状况有加剧迹象。此外,快速城镇化形成了“城镇户籍居民、农民工、农民”三元结构,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根据常住人口配置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的财政保障机制,导致两亿多农民工难以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权益。
我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对城镇化预测结果显示,2035年,城镇化率将超过70%。不可否认,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民覆盖,医保整合与接续初见成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差距缩小。但是,城镇化进程给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带来诸多挑战。《报告》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镇化进程伴随的环境污染、人口密度、工作类型、生活习惯等健康影响因素恶化,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居民健康素养绝对水平依然处于较低层次,且农村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医疗服务需求增强,呈现多样化趋势。居民平均就诊次数从2010年的4.4次提高到2016年的5.7次,居民年住院率也从10.59%提高到16.46%,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居高不下,加重了医生负担,也容易引起医患矛盾。此外,医疗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征,健康管理需求增加。
三是医疗服务资源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均衡、质量仍待提高。具体表现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可及性较低。医疗卫生人才总量不足,城乡差距有扩大态势。
四是医保支付压力增大,医疗保障接续存在多种壁垒。城镇化进程中新的健康问题与消费习惯变化带来社保支付压力增大。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其产生的直接经济负担占GDP的9.73%。财政体制、管理体制以及法规层面的不完善,导致医疗保障接续存在诸多壁垒。城乡分割、部门分割态势明显,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的立法进程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
此外,城镇化与老龄化交织,流动人口难以享有均等的医疗卫生服务,城乡之间健康不平等情况加剧。
三个领域推进医疗服务均等化
《报告》指出应从三个领域推进医疗服务均等化,增进健康福祉,助力协调发展。
首先,以大健康为导向,以农村人口、流动人口为重点加强健康干预,为健康行为改善奠定基础。主要通过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做好全民健康促进工作。借鉴先进模式,降低农村慢性病发病、患病率。
其次,完善医疗服务供给,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居民获得感。着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结合留守人口的结构和医疗服务需求特征,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资源配置,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形成多元供给的市场格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医疗服务供给。
最后,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多层次保障体制。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强立法保障,建立健全健康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拓宽筹资来源,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公共筹资机制;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优化医保管理体制,完善多层次保障体制;理顺管理机制,完善流动人口相关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iPhone 接入汽车:苹果未来的勃勃野心
智能时代/阅读:21 -
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上线,25 万元预定 Model S/Model X
智能时代/阅读:14 -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节省,但是难以普及
智能时代/阅读:9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