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审严把关将延续 券商投行亟需开源节流
图虫创意 图 |
市场下跌,IPO收紧,分到“蛋糕”的大多是头部券商。对于中小券商而言,当下开源难度较大,于是节流成为理智的选择。
9月30日,首届“大发审委”即将卸任。近一年来,有“最严发审委”之称的第十七届发审委创下IPO审核通过率的新低,通过率不足六成,但也有券商投行人士认为,“今年通过率百分之五十几,算是正常吧。否决肯定有否决的理由”。
在“大发审委”的从严审核下,IPO市场各方生态得以重塑。作为IPO市场重要的中介机构,券商承销保荐业务呈现分化格局,相比中小券商,头部券商的业务抗风险性更加强劲。
通过率不足六成
2017年9月22日,证监会公布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拟任人选名单;9月30日,正式名单公布,主板与创业板合并审核,“大发审委”呼之欲出;10月17日,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首度亮相。
据统计,截至9月18日,第十七届发审委共计审核238家次首发申请,其中过会企业135家,通过率为56.72%,不足六成。相比2015年(92.28%)、2016年(91.14%)、2017年(79.33%),这一数字下滑明显。
对于通过率较低,一家中大型券商保荐代表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其实主要还是项目质量的问题。每个项目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就看解决得怎么样,有的企业可能有比较大的硬伤,解决得不好,确实会被发审委毙掉。”
对于一家拟上市企业,能否最终拥抱资本市场,可以说发审委掌握着“生杀大权”。因此,发审委对企业审核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券商保荐项目的“通关秘籍”。
华东某券商投行部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发审委非常关注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持续经营能力、内部治理管理有效性,以及关联交易,这些都是硬性条件。”
分析人士认为,一家拟上市企业能否顺利过会,自身质地的优劣与否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
严把关将是常态
随着首届“大发审委”审核效率的提高,拟上市企业撤单不断,困扰A股老大难的IPO堰塞湖得以明显疏解,“水位”不断降低。
据业内人士统计,IPO“堰塞湖”在规模上于2016年6月达到巅峰,IPO排队待审企业数量一度接近700家。自2016年11月IPO审核速度提速,待审企业数量开始逐步下降。截至9月17日,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88家,其中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降至222家。IPO“堰塞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疏通。
广证恒生策略分析师陆彬彬认为,审批趋缓趋严导致递交IPO材料企业数量减少,主动终止审核企业数量增加,IPO“堰塞湖”上游流入乏力;同时,目前IPO审核的速度尽管趋缓,但较为稳定。因此,结合上下游的变化情况,IPO“堰塞湖”规模明显下降。
同时,陆彬彬称,如果按照目前的递交材料企业数量以及审核速度的节奏来测算,今年年末IPO待审企业将下滑至200家左右,而到明年8月份,则将下降至100家左右。
换届之后,第十七届发审委的严监管风格是否会延续,引发业界诸多猜想。
东北证券(000686,股吧)股转总部副总经理张兴云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严格把关将是常态,出问题的上市企业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新一届发审会应该还是会继续严监管。”
还有观点认为,在经历撤材料潮后,未来新增申报企业以及后续上会企业的质量更有保证,IPO审核通过率有望提高。
伴随从严监管以及新股发行常态化,IPO排队企业的数量逐渐减少,拟IPO企业等待审核时间越来越短,即报即审的审核状态可期。
“即报即审很快就可以到来,审核周期将在3个月左右,然而,符合审核通过条件的企业将很少。”张兴云说。
优化保荐项目选择
随着监管趋严,券商在投行承揽项目标的选择上,越来越趋于谨慎考量。
“通过标准水涨船高,选择项目的时候,肯定要更考虑公司质地,不然就是做到最后不得不放弃,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受访券商投行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
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等文件,并分别增加一条针对IPO企业上市后出现“业绩变脸”,保荐人应该承担何种责任的条款。
根据条款规定,当保荐人保荐的企业上市首年即出现亏损,监管部门将自确认之日起暂停保荐机构的保荐机构资格3个月,并撤销相关人员的保荐代表人资格,但尚未盈利的试点企业除外。
因此,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进一步表示:“我们公司现在在投行业务方面的内控以及内核还是挺严格的,保护公司品牌的同时,也在保护我们从业人员本身。”
开源与节流之分
据Wind资讯统计,自2018年以来,共计75家企业完成IPO,39家券商分得保荐承销业务的“蛋糕”。具体来看,大部分落在中金公司、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广发证券(000776,股吧)、华泰联合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少数头部券商的口袋里,而54家拥有保荐资格的券商投行颗粒无收。
金融行业分析师严哲铭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下跌,IPO收紧,分到"蛋糕"的大多是头部券商,这一现象比较正常。由于券商具有周期性行业的属性,好比源头水多时雨露均沾,水少时则小溪枯竭大河流淌,除非是IPO市场普遍景气时,大券商因项目过多或收费过高,中小券商才有更多的机会做差异化竞争,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当市场下行、审核标准趋严时,这块业务便会大概率向头部券商集中。”
根据Choice数据统计,自2017年10月1日至今,主承销商承销收入排名(发行统计)情况显示,市场份额排名前10位的券商,市占率达63.85%。
严哲铭进一步分析,“大券商本身资本金多,资本充足率高,拥有全牌照,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拿到更多的单子,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中小券商更多面临洗牌,这个行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逆境对券商的考验度增加。严哲铭预计,“长远来看,今年的情况不会是一个常态。不过,在激烈的行业洗牌过程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后面的日子或许会更加好过一些”。
当下开源难度较大,于是节流成为中小券商更为理智的选择。“整个行业处于周期性的萧条阶段,行业裁员、降薪现象较为常见,如果中小券商这个时候不在成本上做一些收缩,过冬便会比较困难,因为过了冬才有未来。这个时候,大券商反而会选择逆势扩张,可以对其龙头地位加以巩固。”严哲铭说。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iPhone 接入汽车:苹果未来的勃勃野心
智能时代/阅读:21 -
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上线,25 万元预定 Model S/Model X
智能时代/阅读:14 -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节省,但是难以普及
智能时代/阅读:9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