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论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我们党不断前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凸显贯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清晰的思想脉络,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为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指明了方向。
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是共产主义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和精辟表达
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历史上,无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还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众多中外先哲都曾做过大量思想探索。然而,美好的向往与社会的现实,始终存在难以弥合的巨大差距。及至近代,当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并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在亡国灭种的威胁面前,无论是追寻先贤的理想,还是立足现实的探索,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已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针对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既然按照斯密的意见,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社会是不幸福的,既然社会的最富裕的状态会造成大多数人的这种痛苦,而国民经济学(一般是私人利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又会导致这种最富裕的状态,那么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也就在于社会的不幸。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前人思想,以唯物史观揭示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理性的王国、幸福的乐园。
100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从此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纵观我们党96年来的伟大征程,在艰苦卓绝的不懈探索中,一个朴素而伟大的真理,始终指引我们执著前行。这就是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创造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历史伟业。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和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郑重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时光荏苒,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过去5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精辟总结。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使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把贫困发生率从10.2%降到4%以下;使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推动就业持续改善;使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提升,教育事业获得全面发展;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白云苍狗有时尽,岁月变迁诉不完。177年前,在西方列强威逼之下,我们曾被迫以割地赔款的屈辱方式,为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作出过不堪回首的“历史贡献”。今天,令世人瞩目的伟大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超过30%,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经济最为强大的动力引擎。
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崭新姿态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5年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已成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温近代以来历史演进轨迹,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是共产主义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和精辟表达。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精辟概括了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就要始终跟上时代前行步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这绝不是仅凭个人热情就能实现的奋斗目标,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汇聚全体中国人民最广泛共同意愿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他还说:“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突出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还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对实践的引导作用。
过去两百多年,源于西方的各种经济学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不可否认,其中不乏给人以深刻启迪的思想和学术成果。但在如何以相对稀缺的有限资源满足人类相对无限的需求这道西方经济学的永恒命题上,迄今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挑战。从微观经济学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一书中,曾就需要和需求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经济学家不仅仅关心人们需要什么,而且关心在他们的预算约束所给定的支出范围和各种商品的给定价格下,他们选择购买什么。这就意味着只有“预算约束”与“商品价格”实现统一,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超出这约束条件的人们的需要,在经济学意义上是不能满足的。从宏观经济学看,以往学者们用实证方法研究经济增长中的总需求问题,通常难以绕过经济增长启动的条件、时机和需求结构均衡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又成为持续扩大需求的现实约束。由此推及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发展需要,这一源于经济学又超越经济学的理论命题,囿于狭义的经济学理论范畴,同样无解。
然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绝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人们温饱、小康基本需求,获取一个“及格分”,而是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为一个永恒目标,“上不封顶”,并为此不懈奋斗。正视矛盾的客观存在,冲破“需求约束”的思维窠臼,迫切需要创新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重要理论命题上,从经济哲学的高度,把人类现实生活基本需求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有机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新空间。
概括地讲,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相互作用、辩证统一,构筑起新时代发展思想的重要理论内涵;以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作为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原则。在新发展理念统领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内因从量变到质变,使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并将其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通过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良性互动,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持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清晰看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重要基石。换言之,惟有紧紧围绕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人民意愿相统一的精神实质,真正领悟其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
牢牢抓住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论断,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主攻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提出和解决一定历史任务的过程。一定历史任务的提出,是社会矛盾运动客观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那样,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回顾改革开放近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矛盾的深刻变化。经济领域,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创新能力和实体经济水平等已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领域,在物质财富持续大量增加、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凸显,社会文明水平和脱贫攻坚任务亟需迈上新台阶……种种迹象表明,面对人民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制约因素。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传统观点,让一个人的境况变好时不能让另外一个人境况变坏,即“帕累托最优”。这被视为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状态”。然而,发展的现实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比如,同一地区不同企业,即使产量不变,其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减比例也不会完全相同;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同样存在较大差别。至于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发展差距,更是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面对世界难题,我们既不能简单参照西方模式安于现状,更不能放任“资本压低工资的天性”,用抑制人民需求的“减法”去弥合深层矛盾,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寻求治本之策。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所在。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更好发挥党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协调各方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在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上,要牢牢把握“变”与“没有变”的辩证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必须与基本国情统一起来,切忌好高骛远、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形式主义。即使将来我们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也不能丢。在解决矛盾的路径选择上,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程度激发民力。要紧紧依靠人民的共同创造,把发展目的与发展成果统一起来,把发展的质量效益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统一起来,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融为一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各归其位。
在实践中,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面向未来谋发展。把创新作为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着眼于全国一盘棋谋发展。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出发,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心系子孙后代谋发展。下大气力扭转各类环境污染带来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面向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谋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要为实现共同富裕谋发展。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发展中,既要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把“蛋糕”做大;更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惟此,才能有效规避市场自发调节导致贫富差距拉大,逐步缓解和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举全民之力的伟大事业。回顾过往,儒家倡导“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天下大同理想,言犹在耳。立足当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福祉目标,催人奋进。面向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华儿女勠力同心追求美好生活新需要的伟大实践,必将会以更加炫目的光彩照耀中国、影响世界。(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里伦)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iPhone 接入汽车:苹果未来的勃勃野心
智能时代/阅读:21 -
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上线,25 万元预定 Model S/Model X
智能时代/阅读:14 -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节省,但是难以普及
智能时代/阅读:9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