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答《金融时报》记者问:金融业综合统计已完成 资管产品统计全覆盖
3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回答《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金融业综合统计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完成了资产管理产品统计的全覆盖;二是要更加完整地测算宏观杠杆率;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强化金融专项统计。下一步,要重点做好的工作是将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还有金融控股公司统计上取得新的进展和新的突破,以此来尽早地构建起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
下一步重点做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统计
关于金融业综合统计以及征信的问题,陈雨露表示,这实际上都是讲如何解决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征信领域,主要解决的是微观金融决策上的信息怎么能够更充分,也就是银行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的时候,要求企业、到银行借钱买房子的个人,要把信用报告拿来,银行要充分了解其还款能力。
“当然,现在征信很多都用到了社会领域,我们看到很多女儿找男朋友,未来的岳母说,你得把人民银行的征信报告拿来看看。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报告,大家查询的时候,个人查询前两次都是不收费的,在网上查简版的个人信用报告也是不收费的。”陈雨露说。
金融业综合统计,实际上主要解决的是宏观金融决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陈雨露称,金融业综合统计要求把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活动、国家金融基础设施都要统计在内。这样可以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包括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数据和信息的充分支持。所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金融业的综合统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一定要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健全及时反映风险波动的信息系统。
为了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人民银行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金融业综合统计这项工作上,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主要做了三大项工作。
一是完成了资产管理产品统计的全覆盖。现在已经能够按月统计资产管理产品,已经全面摸清并且能够动态监测影子银行里面极其复杂的资产管理产品的情况,底数摸清楚了。也就是说,我国资产管理产品目前的总量、结构、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包括产品之间相互嵌套的关系、风险状况,基本上现在这个家底能摸清楚了。这对于在金融关键领域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的攻坚战是很大的支持。
二是要更加完整地测算宏观杠杆率。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继续保持宏观杠杆率的稳定。所以,现在宏观杠杆率总体水平的测算也越来越科学。测算宏观杠杆率还要反映它的结构,不同经济部门,政府、企业、居民、部门的结构性特征。另外,包括不同金融工具的杠杆水平,包括不同地区,也都统计出来,更好地让结构性去杠杆有据可依。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强化金融专项统计,比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的统计、绿色金融的统计、普惠金融的统计等。
对于金融业综合统计,陈雨露表示,下一步要重点做好的工作是将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还有金融控股公司统计上取得新的进展和新的突破,以此来尽早地构建起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为整个金融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征信体系:“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百行征信实现良好开局
“古人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人民银行牵头的征信体系建设,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信用信息的共享,来优化营商环境,警示信用风险,降低国家发展的成本。”陈雨露说。目前,我国征信体系是“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政府这只手主要是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的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已经接入了3500多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数据、9.9亿自然人的信用信息以及2600多万户企业和其他法人组织的信用信息。目前每天查询这个系统的有555万人次个人信用报告、30万人次企业信用报告。应当说,政府这只手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市场驱动这只手。目前,市场上有125家企业征信机构、97家信用评级机构,这些机构80%以上都是民营资本投资兴办的。2017年以来,为了满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信息共享需求和个人征信的有效供给,人民银行批准了我国首个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也就是百行征信有限公司,它的股东发起人全部都是民营资本。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目前,百行征信已经签约接入了600多家机构的信用信息,并在今年1月份正式推出了个人信用报告等3项征信服务产品,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能够有这样一个顺利的开局,8家主发起机构,还有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会员们,都给了很大的帮助。他们不仅积极参与公司的决策,积极配合数据库的建设,同时也对未来我们征信产品怎么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不断提出新的建议。”陈雨露表示,希望包括百行征信在内的这些市场化征信机构,能够在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方面快速提升,让“市场征信服务”这个轮子越来越强、越来越大,为金融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乃至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李国辉
编辑:吴粤
邮箱:fnweb@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时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iPhone 接入汽车:苹果未来的勃勃野心
智能时代/阅读:21 -
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上线,25 万元预定 Model S/Model X
智能时代/阅读:14 -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节省,但是难以普及
智能时代/阅读:9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