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高被否率下,PreIPO逻辑已经过时?听听投资机构怎么说

美丽说/2018-02-12/ 分类:互联信息/阅读:
中华PE: 今年以来,单日IPO审核高否决率现象频发。 截至1月26日,今年以来发审委共审核45家企业,过会仅15家,23家被否,4家取消审核,3家暂缓表决,过会率仅为33.33%。而2017年全年,IPO审核通过率高达79.33%。 在IPO审核节奏加快、全面趋严的背景下,投资机 ...

中华PE:

今年以来,单日IPO审核高否决率现象频发。

截至1月26日,今年以来发审委共审核45家企业,过会仅15家,23家被否,4家取消审核,3家暂缓表决,过会率仅为33.33%。而2017年全年,IPO审核通过率高达79.33%。

在IPO审核节奏加快、全面趋严的背景下,投资机构尤其是后期投资者正面临新一轮变局,以往投资Pre IPO企业谋求一二级市场价差的逻辑正在遭到动摇

“投资风险大,套利差额小”的现象正在Pre IPO投资中不断涌现,难道真如九鼎投资董事长蔡蕾去年在公开场合所说:“Pre-IPO已经过时?”

读懂君拜访了数位投资机构,和他们共同探讨在IPO趋严的形势下,Pre-IPO逻辑的变化与突破。快来听听吧!

/01/

IPO高被否率下,互联网企业审核引人担忧

1月23日,整个投资圈对单日IPO审核结果的关注达到沸点,上会1家被否1家的消息不断传出,最终前6家上会公司均被否,只剩第7家锋龙股份成为唯一的幸存者。

关于IPO审核的讨论由此激烈展开。有人认为IPO严审是时代下的必然,但不会持续太久。

“现在新的发审委审核严格,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发审委的成员以体制内人士为主,他们没有太多商业化的考虑,顾及中介、券商这样利益化的机构;另一方面是乐视事件的冲击,导致审核系统整体应激性反弹。”某私募机构投资经理张强向读懂君表示。

“但长期来看,IPO受限只是暂时的,肯定会有市场上的声音向中央传递,否则会影响整个资本市场证券化进程。”

某私募机构投资经理刘伟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前几年IPO刚开始,鼓励创新型的企业上市,还说要开创新板;后来创新板没开成,又鼓励企业参与A股的并购、借壳;接下来,证监会又觉得壳的价值过高,不能炒壳,否定了并购这块,于是又重新鼓励IPO。到去年年末IPO又开始趋严,说明它的政策暂时又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读懂君获悉,新任发审委上任后,强化了对IPO公司内部控制的审核。当前的发审委审核逻辑不仅需要考察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公司的盈利能力具有可持续性和独立性等,还需要内控完善、规范及有效性,审核尺度全面从严。

IPO审核从严,著名投资人廖俊就颇为认同。“以前IPO的速度加快,有些公司抱着粉饰业绩、蒙混过关的心态上会,最后亏损的是股民的利益,如今将成长性不足的企业打回来,保证了上市的公司质量,也呵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严审的态势也引发了市场人士的担忧,尤其是对互联网企业的审核

2018年1月26日,证监会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2018年第23次发审委会议对丽人丽妆的IPO申请进行审核,最终审核结果是“未通过”。

作为国内第二大电商代运营公司,丽人丽妆的未过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发审委提出的首要问题是丽人丽妆对电商平台的依赖过大。

在汉理资本董事长钱学锋看来,发审委对丽人丽妆的依赖性的质疑并不合理。因为“赢家通吃”正是互联网电商的典型现象。

“对于传统的线下企业来讲,若其对某个客户形成重大依赖,则会直接影响其业绩稳定性;但对于互联网电商企业,对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依赖的质疑是否合理?这是值得商榷的。”

/02/

IPO趋严,PreIPO逻辑遭动摇

过去十年间,参与Pre-IPO投资赚取一二级市场价差,是投资机构的主流策略。而随着IPO审核趋严,一二级市场价差缩小,原有的投资逻辑正在面临冲击。

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是一二级市场价差的缩小

“之前大家都是做Pre-IPO,像基金业协会里备案的一级市场股权基金大概就有7万亿,其中60%、70%都是做Pre-IPO的策略。这么庞大的资金,已经把Pre-IPO项目的价格推到难以接受的程度。前几年Pre-IPO的标的,大概十倍左右就可以找得到,去年很多都已经涨到20甚至30倍了。” 刘伟表示。

比起一级市场的估值升高,二级市场的新股估值下降更让人感到担忧。截至2017年12月,次新股指数的动态市盈率仍达到39.15倍,尽管距离历史低谷数据还有一段距离,但已经大幅低于历史峰值数据。

在不少投资人看来,Pre-IPO逻辑正在逐渐失效。

“Pre-IPO逻辑其实慢慢在失效,因为中国绝大部分的龙头产业该上市的都已经上市了,未上市的如果要能在短期内就IPO成功,管理层的能力要非常强,要有很牛逼、颠覆性的技术出来才行。”张强告诉读懂君。

但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对于一些大型投资机构来说,改变Pre-IPO的投资逻辑又谈何容易

“2015年底我就意识到了Pre-IPO逻辑的风险,但是像我们这种大机构,公司的战略其实是求稳,他们觉得投Pre-IPO项目,收益可能不达预期,但是不会死掉。这种想法其实更多是建立在以前的认知之上,其实是有问题的,但由于我们的资金结构以及股东组成,目前很难做改变。”张强颇为无奈。

后期项目竞争激烈,估值变高,也迫使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机构开始往前走,将注意力放到前期项目上。但与后期不同,偏早期投资要求投资人对项目有着更加准确的判断,这让很多投资人颇为不适

“比如说喜马拉雅,我们最开始就拿到了基金额度,但是之后也没有投,因为我们看不懂它整个的体系是怎么样的。之前投中后期项目的时候,单纯卡指标、卡行业情况,按积累的逻辑整体分析,筛选一下项目,基本上就能判断出值不值得投。但是很多早期的项目不大成熟,也看不到未来究竟是什么样的,还是以观望为主。”某投资机构的孙明表示。

但在部分投资人看来,作为一个长期的投资方向,Pre-IPO逻辑在短期仍然不会被动摇

投资是有周期性的,政策导致的周期也是一个方面,之前也发生过很多次。我们很难根据监管的方向去判断投资策略,因为一个Pre-IPO的项目投下去,虽然已经偏后期,但时间至少也要两三年。在这个过程中,监管方向到底会怎么变化的,其实很难确定。我们还是会投Pre-IPO。”福建华兴创投投资副总监林彦铖表示。

一位从券商出来的投资人向读懂君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之前2016年的时候,有一拨企业IPO是放了水的,就是质地不怎么样但是过会了,现在就过不了。证监会审核标准变得还是挺大的,有一段时间松,有一段时间紧。现在我们都是按照最严的那个标准挑选企业。”

当然,也有部分投资人在坚持Pre-IPO逻辑投资的同时,选择把希望寄托于海外市场。

“投资策略并不会因为IPO趋严而有所变化,还是会把Pre-IPO当成A轮来投。投朝阳的行业、成长的企业,然后加上优秀的团队。因为从企业角度,还是会不停往高处走,如果在A股上市受到挫折了,还会寻找其他的途径,包括港股、纳斯达克,都有可能。”钱学锋表示。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金豪资讯科技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7 金豪资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