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推出京东白条靠谱商家,套白条最安全店铺推荐
2014年,传统媒体出身的徐沪生,拿着1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招了十几个员工,用时半个月就作出了一个百万粉丝的视频大号——一条。放到现在,这样的路径几乎已不可复制。
2015年,创业失败的媒体人马凌开始写起了公众号。三年多的时间,“咪蒙”就成了当时的现象级大号,粉丝数量超过1400万,头条广告报价更是高达80万。彼时只要内容做的足够吸引人,且形成了差异化,吸粉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儿。
搭上风口“飞”上天的人还有很多。2013年,微信公众号刚上线不久,国际新闻记者程艳便开通账号“石榴婆报告”,她也成为公众号商业化的早期“拓荒者”;2014年,杂志记者萝贝贝开通公众号“严肃八卦”,一年时间就做到接近20万粉丝;同年,方夷敏离开《南方都市报》转型做自媒体,“黎贝卡的异想世界”旗下的时尚矩阵,五年时间在全网收获了过千万读者,其中90%为女性;2014年底二更在杭州诞生,至今已拿到五轮融资......
成功案例摆在面前,给了太多人跃跃欲试的动力。谁成想,平台红利期一闪而过,很多人还在犹豫、筹划时,不经意间就错过了机遇。现在,“运营两年涨粉200,一个失败者的独白”、“公众号涨粉难,我该如何坚持下去?”,这样的问题在知乎上并不少见,相伴而生的,还有那些教授如何涨粉的所谓经验贴,创作者的流量焦虑显而易见。
一直以来,内容创业被认为是一项零成本、好启动的生意,似乎创意才华就是唯一的门槛。但内容平台带来的机会转瞬即逝:微博经历了几起几落,已不再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微信公众号早已进入平台期,短视频正加速动摇着图文信息的根基;收割了巨大流量的抖音快手,如今内卷严重;知乎、B站或许更贴合年轻人的取向,他们也在加速扩宽着自己的流量池。
现在还是入局内容行业的好时候吗?
内容创业还能白手起家么?
微信公众号时代的开启,让内容创业真正成为被市场验证的商业形式。
“白天上班,业余时间写作。突然某天可以变现了,才转了全职做自媒体,”在B站有超过580万粉丝的财经类up主半佛仙人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谈到了自己成为自媒体人的心路历程:“坚持写作17年,足够的积累才是能火的原因。”去年,半佛仙人不仅继续更新着文字内容,还做起了视频内容。招募到团队的他,也从自媒体人变成了自媒体公司的“老板”。
半佛仙人的B站首页
把写字的爱好变成事业,从业余转变为全职,甚至组建团队、开公司,这样的成长路径或许能引起很多内容创业者的共鸣。从半佛仙人的职业经历中,也能看出内容创业的独特魅力。
首先在于冷启动成本低。
不管是辞职创业的职业媒体人,还是业余爱好者,注册微信公众号或者视频平台账号,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门槛,紧接着就可以有节奏地更新、上传内容。相比视频形式需要有人拍摄、制作、剪辑,写文章更是凭借一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在播客中半佛仙人还提到,他现在保持着每天一万字的产出。
即便组建公司,前期投入也不会很大,除了场地租金和人力成本之外,只要创始人在盈利模式上有着清晰且克制的规划,也能省去不少的投入。可以说,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可以让许多有才华的人做到白手起家。
第二,内容行业是以才华和创意为原动力的领域。
无需严苛到分秒的公司制度、没有日复一日流水线般的机械劳动,“创造性”是在行业内树立壁垒的决定因素,人才决定着一家内容公司的上限。当然,不可控、难复制是内容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后的瓶颈,但这样正是“创意”行业的优势所在。
第三,内容公司有着高利润率的特点。
随着内容创业从个体作坊进化公司层面,投入产出比是管理者必定考虑的因素。相比互联网平台生意或者传统的线下实体经济,内容行业在盈利模式上,以流量或者口碑吸引广告投放,这是大多数公司的基本盘。没有实体店的租金压力,也没有互联网生意大规模买量烧钱补贴用户的巨额费用,内容创业可以做得非常“轻”。
上述三点正是内容创业的魅力所在,吸引着有创作热情的人们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内容创业的大军中。
但随着行业的发展,规模化运作已成大趋势,加之话语权的天平不断向平台方倾斜,当下的内容创业者再想白手起家,恐怕很难了。
根据新华社报道,超过九成的网红背后都有MCN机构作为推手。如今在抖音上看到的视频博主,即便看上去是普通人、接地气的人设,但背后都有机构在进行着包装和运营。有近千万抖音粉丝的探店博主“特别的乌啦啦”签约了白兔视频,该公司旗下有短视频、直播电商、抖音代运营和品牌营销四项业务,进入2021年后连续拿到两轮融资,金额分别是近亿元人民币和数千万元人民币。
Papitube、南京头条、无忧传媒等头部MCN机构旗下,也都汇聚了各垂类中,粉丝在千万量级的视频网红。视频网红毒角show所在公司二咖传媒,在各平台的累计粉丝量达到了5亿之多;2014年成立的大禹网络,孵化出过“拜托啦学妹”、“一禅小和尚”等大号,粉丝总量更是超过了8亿。
MCN机构在上游聚拢了内容创作者,而在触达用户的最终端,则是由平台所掌控。在算法统治分发渠道的当下,粉丝的话语权正在被消解,首页信息流分发让一切呈现都以内容为核心,创作者和粉丝之间的粘性因此下降,连接也变得更为松散。这样的分发方式,是平台所乐见,但对创作者却不利于长期积累。
在这样的情况下,买流量也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根据克劳锐发布的MCN行业发展报告,近80%的内容机构,流量投放已成为人力成本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支出项。
真实的内容创业生态
如今的内容创业,着实已进入深水区。
对比图文内容创业,还能依靠单兵或者小团队作战的模式打天下,随着短视频成为主流,内容生产也呈现出了机构化的趋势。根据克劳锐发布的报告,我国MCN机构的数量在过去两年间实现了飞速增长——2018年仅有5000余家,到2019年这一数字就增长到20000以上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