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补贴1000万 粤港澳大湾区求贤若渴
4月24日,珠海公布《关于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加快集聚新时代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试行)》(下称“珠海英才计划”),16条含金量高、保障力足、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政策登上全国各大媒体头条。
广受关注的是,珠海在全国首创给人才赠送50%房产的做法。即认定为一、二、三类人才的可选择与政府按各占50%比例申请购买共有产权房,连续工作10年后可无偿获赠政府所持有的50%产权。
“以房留人”是珠海“抢人才”的杀手锏之一。除了高端人才,这次新政还覆盖到大学生、技能人才等基础性人才。珠海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解读新政时坦言,“珠海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人才、需要人才”。
不仅是珠海,“21世纪最贵的人才”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香饽饽,各城都乐意花大手笔。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奖励、补贴以及对人才子女、家属提供入学、医疗保障等已成为“抢人才”标配,各城市还有“独门招数”,例如佛山设置“人才举荐”奖励机制,引进人才的举荐者最高奖20万元;东莞则鼓励引进海外专家,来莞工作满30天完成相应协议任务,专家有补贴之外,企业单位、中介也能获得3万元和5000元引才补贴、奖励。
“各城市都意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张光南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大湾区将从货物贸易、制作逐渐转变成服务业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专业人才的竞争,加上人才本身流通快,就出现大湾区内人才争夺的情况。他认为,各城市还需因应自身产业发展特点来吸引人才,才能有效推动城市发展。
支持引进多层次人才
“咚!”在广州工作的张楠从忙碌的案头工作中看到了电脑弹出了这么一则新闻:珠海出台“史上最强人才新政”:全国首创给人才赠送住房50%产权,本科人才补助2.6万元……
按过往经验,他不会注意这类新闻,"人才"起码都是博士学历或是技术型人才,怎么会轮到自己。”但新闻标题还是吸引他点击细看这则新闻。
很快地,张楠找到了与自身条件相符合的政策:给予企业新引进入户的青年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30周岁以下全日制本科每人发放2.6万元。对毕业三年内、拟来珠海发展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可先落户后就业。
曾在珠海读了四年大学的张楠,毕业后毫不犹豫选择去广州。“感觉珠海的发展机会没有其他城市多。”他口中的其他城市,自然指的是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和很多应届毕业生一样,当问及职业规划时,他面露难色,但若是问及哪里最赚钱,他几乎脱口而出—一线城市。
这不是孤例。珠海有15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省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在校学生逾10万人。但这样的人才资源并没有被有效留在珠海。据媒体报道,2004年珠海主政者在一次讲话中透露,彼时三年内珠海共外流各类人才至少有6200人,本科以上学历的超过5000人。
一位企业负责人曾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企业最缺的还是基础性人才。“高精尖人才相对较少,做研发还可以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但基础性人才需求量才是最大的。”企业要留得住这些人才,还需政府有好的政策,城市有好的配套。
人才不足,迫使珠海急需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有所突围。基础性人才就是其中的突破口。
“英才计划”提到,对企业新引进45周岁以下正高级和 40周岁以下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分别给予每人35万元和25万元住房补贴。给予企业新引进入户的青年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35周岁以下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和全日制硕士、45周岁以下高级技师每人发放3.8万元;30周岁以下全日制本科、40周岁以下技师每人发放2.6万元。此外,珠海计划每年开展“珠海工匠”评选,入选者每人最高获60万元工作津贴。
张光南认为,这次珠海人才新政的明显特征包括从过去单一经费支持变为更多元全方位支持,从顶尖人才支持变为多层次人才支持,从补贴费用支持变为产权支持等,“这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
看完政策后,张楠有点心动,“如有合适的机会,我会愿意回到珠海发展。”
大湾区求贤若渴
早在2013年珠海实施《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促进条例》,该条例还成为全国首部人才地方立法。2017年,珠海实施《珠海市人才引进核准办法》,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人才流动的障碍,对划定的“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高水平”等10类人才,采用“直接核准”方式办理引进手续。目前有近两万名人才入驻并落户珠海,超八成分布在科技型企业、制造业企业和中小微企业。
就在“英才计划”发布当日,珠海宣布未来五年将从财政拿出67亿元用于政策兑现。
事实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是求贤若渴。送房子、给补贴,帮助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都成为基本配备。为了提高“抢人才”的成功率,各城市都看着“自家钱包”再发力。
以深圳为例,其目标是到2020年集聚海内外院士、诺奖得主等杰出人才100 名左右,战略科学家、战略企业家、战略投资家等顶尖领军人才 100名左右。2016年深圳出台相关措施,认定为杰出人才可选择600万元奖励补贴,或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免租10年的住房。选择后者的,在深圳全职工作满10年且贡献突出并取得本市户籍的,可无偿获赠所租住房或给予1000万元购房补贴。
佛山则探索以产业聚才。作为制造业大市,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约65万,高技能人才占29%,难以满足需求。今年初佛山发布《佛山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企事业单位全职新引进的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师及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才每人每年给予9000元租房补贴,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每人每年给予6000元租房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
还有城市则是放开户籍制度。东莞,通过“双五入户” (在东莞社保满5年且居住证满5年)政策,将入户范围延伸至高校及职业院校学生、新生代农民工、技术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留住城市发展所需的后续人才。
多地招才引智计划
为了“抢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都有响亮的招才引智计划,例如广州“红棉计划”、深圳“孔雀计划”、珠海“英才计划”、东莞“蓝火计划”等,通过项目奖励金、购房补贴、人才绿卡、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吸引高层次人才落地,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为大湾区新一轮发展谋篇布局,积蓄新发展动能。
“从大湾区的人才争夺就能看出,过去的粤港澳合作发展已经变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升级版的合作提升。”张光南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过去城市之间多数是招商引资、资本争夺的关系。如今在大湾区的背景下,这些城市逐渐发现随着创新创业的进程,未来城市之间最根本的竞争不仅是公司、资本之间的竞争,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加上本身人才流动也很快,就出现了以上的大湾区人才争夺的情况。”
综观这些城市制定的人才计划,基本涵盖了“千人计划”专家、“两院”院士、博士后、留学回国人员等顶尖人才,中高级职称的技能人才、企业骨干技师等基础性人才以及市场前景看好的创新创业团队。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认为,应该根据城市发展的各种行业需求来确定人才引进标准。制定城市政策,既要考虑到城市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城市的服务质量。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重点是进一步放宽条件,尊重市场的选择,尊重产业投资者的选择。
张光南持同样的观点。“每个城市对应产业发展特点,对应人才的需要、结构,根据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来找到自己适合发展的人才。”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iPhone 接入汽车:苹果未来的勃勃野心
智能时代/阅读:21 -
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上线,25 万元预定 Model S/Model X
智能时代/阅读:14 -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节省,但是难以普及
智能时代/阅读:9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