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春节,郎叔躺在北京肿瘤医院的病房里,胳膊、胸腔、鼻子、尿道都插着管子,化疗的药水,血红的颜色,缓缓地进入他的身体,每天从早到晚,这样的液体要输8袋。“没日没夜的恶心呕吐,还有打增白针带来的高烧,使得手术创面和全身骨骼都疼痛难忍,如群蚁蚀骨,彻夜呻吟,辗转难眠”,郎叔回忆说。 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郎叔萌发了要换一种生活的愿望,于是拟了一个dream list,其中就有带全家环游中国和世界,这便是郎叔这次亲子环中国旅行教育的缘起。 郎叔,应用心理学科班出身,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彼时躺在病床上的他,已经做了9年的公务员。“过着焦虑和压抑的日子”,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宝妈则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了十多年,每天都很忙,晚上少有22点之前到家的时候,孩子也几乎照顾不上。 缺少父母陪伴的大宝喜多,当时年龄在班级里也最小,学校生活适应较差,各种状况频出,常被批评,郎叔也常被叫去学校陪孩子认错,“压力很大,孩子的自我评价水平越来越低,缺乏自信,负面情绪多,没有共情能力,亟需做一些调整和改变”,郎叔说。 与此同时,二宝喜宝的入园问题也难以解决。因为是搬迁到新居,所以着手准备较晚,孩子2岁时,周边公立幼儿园已经排满了。家门口有一家私立可以,但是每月7000多元的园费,让郎叔犹豫了。“既然要花费这么多,还不如花在路上。我们要让这广阔的中国大地,都是他的幼儿园”,郎叔说。
图丨郎叔
这么想,郎叔和妻子便也这么做了。郎叔提前半年辞职开始准备各地的旅行教育课件,宝妈则负责路上的吃穿住用等。 旅行计划为期一年,实际用了400天,自驾一辆七座SUV,从北京出发,分北、东、西三线依次进行,途径海南、台湾、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旅行的主题是“亲子旅行课”,本质上是一次实验性教育,定位于“知识+体验”的旅行课堂。 旅行前,郎叔的一篇公众号文章获得了10万+的阅读,因此也收获了上千的群友在社群中围观他们的每一天。“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一些在旅途中给我们提供了当地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旅行帮助”,此外郎叔还与非遗平台等机构建立了联系,正是这些准备帮助他们独特的旅行教育课堂,具有了与传统旅行不一样的内容与体验。 一次课堂在路上的通识课 与传统旅游不同,景点并不是郎叔一家的主要目的地,而是所有适合旅行教育的场所,包括工厂车间、实验室、非遗作坊、博物场馆、乡间生活、民族村寨、菜市场等等。据介绍,仅下过的矿山就包括了煤矿、铜矿、汞矿、银矿、金矿、钻石矿等,也去过不少知名企业的工厂车间,如蒙牛、伊利、恒顺、科沃斯、农夫山泉、可口可乐、茅台、江西直升机制造公司等,“让孩子知道,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以及背后的材料,都是怎么来的”,郎叔说。 旅行的过程,也如同上学一样,郎叔作为“老师”不仅有提前半年自制主要省份的旅行教育课件,融汇了语文、历史、科学、自然、手工等各方面知识和技能,而且孩子也要像上学一样,完成每天目的地主题内容的“预习”,包括与目的地主题相关的文字词语的学习、科学知识的了解、历史文化故事的讲解、绘本动画片纪录片的观看等等,从而让孩子激发兴趣,带着知识结构和问题去目的地。
河北亲子旅行辅导课件示意图 图丨郎叔
在旅行过程中,努力避免只是做一个看客,秉持“动手、动眼、动嘴、动脑”的“多感官沉浸式体验”原则,以及“与当地人建立连接”的原则,注重带动孩子参与到当地的人文活动、民俗节日,手工制作、地理探索、科学实验等,让感受更深刻、更全面。 在当地的旅行结束后,遵循“费曼学习法”,还会通过旅行日记、主题阅读、亲子讨论和讲解等方式来“复习”,加深孩子对相关主题的记忆和理解。 不过,旅行的趣味也并未因此降低。“尽管我们进行了精心的规划,但是也不拘泥于课程般的设计,因为未知和偶遇永远是旅行的惊喜,我们的脚步随时因为路边的发现而停下,并加入进去。拾花生、晒粮食、做冬柿子、挖藕、采香菇、处理艾草......我所称之的“路边的课堂”,孩子也非常喜欢,是不亚于景区的旅行宝藏”,郎叔说。 (责任编辑:美丽说) |